〈社論〉美中從對峙走向融冰 選後台灣應表態

醒報編輯部 2022/11/21 19:07 點閱 2654 次

美中對峙的局面,從18年開始的劍拔弩張似乎開始吹起了春風,中國20大甫結束,習近平確定了下一個5年任期,甚至還會更久。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的總統拜登成功守住參議院,讓接下來的任期不致跛腳。

隨後兩國元首立即藉著G20峰會舉行「拜席會」,雙邊閉門會議時間長達3個小時又12分鐘,雖然沒有共同聲明,但是各自對外的發言都是正面與肯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宣布明年初要訪問中國。中美之間的歧異似乎有融冰的跡象。

中國底線是台灣問題

習近平的動作更是明顯,光是G20、APEC兩次會議,習近平在G20就會見了11國領袖,APEC見得更多,總計有13國領袖,還見了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

徹底打開美中對峙的外交圍籠,在習近平與美國日本元首的會談中,他一再強調,對中國來說台灣將是「核心中的核心,基礎中的基礎」,等於對美國畫出了中國底線。美日也各自針對台灣問題,發表了說法,強調了維護台海現狀的決心。

台灣極需溝通管道

台灣身處美中對峙前線,本來就需要隨著周邊情勢做出自己的外交行動。除了美國、日本跟中國各自對台灣問題表態,台灣也極需要自己的聲音。APEC會議時,台灣代表張忠謀並沒有很充分的時間,跟習近平有交流。台灣政府應該思考,兩岸是否該藉由某種形式,來進行官方接觸?

畢竟就連美中之前貿易加軍事戰,打了這麼多年現在都可以坐下來談,身為當事人的台灣更不能放棄直接溝通的機會。

選舉可見轉捩點

台灣政府近年採取的是「抗中保台」戰略,對中國各樣行動嚴厲抨擊,也幾乎斷絕了所有官方來往渠道。這是反映之前美國與中國激烈對抗下的國際情勢,如果美國可以改變態度,那台灣就跟著要思考,什麼時機點可以釋出橄欖枝?

我們可以觀察美國中國的情況,都是在重大選舉之後,中國是二十大,美國是期中選舉,台灣剛好馬上要迎來九合一選舉,也可以作為一個轉機點。無庸置疑,採取激烈的抗中戰略,對於選情肯定有吸納選票的作用。但是如果美日對中國融冰,台灣是不是也該考量本身利益下,如何兩全其美獲取最大利益呢?

民眾應以選票講話

考量台灣最大利益,並不是政黨或是政府的專利或是特權,人民更有資格為自己的處境發聲。政黨各自的利弊,民眾既然有選票,更應該表達自己的態度。

在兩岸對峙情況下,台灣的經濟、民生跟社會也會跟著變動,現在比較肯定的是服役年限的延長,還有經濟方式要跟中國盡可能脫鉤。這些考量不只是發自於台灣政府,也是周邊大國利益下的妥協,但是是否符合台灣大多數的想法,只能透過選舉來了解。

九合一選舉是個機會,既然大國陸續發聲,台灣人更需要利用各種渠道發聲。讓包括執政黨在內的各個政黨,能夠了解台灣民意,去為台灣爭取最大利益。

國家力量在於國民全體,希望這次台灣人人都能覺醒發聲,不要成為中美對峙下的犧牲品,更不能任由政客擺佈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