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經人語》台灣人何時起棄米吃麵?

徐世勳 / 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所長 2022/11/18 13:52 點閱 2745 次

過去,半世紀以來,麵食推廣運動所掀起的台灣飲食革命,不容我們忽視。

米食創新低 麵食卻逆增

根據最近農委會發佈的「糧食平衡表」資料顯示,去(2021)年每位國人平均一年只吃掉43公斤的食米,不僅創歷史新低,也遠比日本、韓國、中國、菲律賓等鄰近國家都還低。另外,去年每位國人平均一年吃掉39公斤的小麥(麵粉),卻創歷史新高。

若與國民政府剛播遷來台的1950年資料來相比,當年每位國人平均一年吃掉134公斤的食米,而每位國人平均小麥(麵粉)消費量卻只有區區的8公斤。七十年來國人食米平均消費量大幅衰退近七成,而小麥(麵粉)平均消費量卻逆向成長達五倍之多。一消一漲,幅度及速度均格外驚人。

政府曾成功推廣麵食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尤其是要由政府帶頭,由上而下,徹底將國人以米食為中心的傳統飲食習慣,改變為「米麵共食」,為史無前例,難上加難。回想半世紀前,由政府成立的「麵食推廣執行委員會」,大力推動台灣麵食推廣運動,透過跨部會產官學研的齊心協力,鋪天蓋地,地動天搖,成功激發了台灣民眾對麵食的熱愛與執著,可謂是台灣的另類奇蹟。

然而農政單位對此麵食推廣運動所掀起的飲食革命,及其對我本土農業的可能衝擊影響似乎是視而不見。

將續為稻農買單?

由於農政單位層層獎勵補貼的保護,這消費者端「國人食米平均消費量大幅衰退近七成」的重大訊息,並沒有透過稻米供應鏈的市場機制充分傳達給上游的稻農,尤其是公糧收購與稻穀收購價格的保護,使得稻農以不變應萬變,仍深信「供給創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創造供給」的市場鐵律),政府(或納稅人)終將買單,導致稻米生產嚴重供過於求,庫存爆倉,糧食浪費,代價不小。

自1962年「麵食推廣執行委員會」的成立到現在的「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剛好六十週年,在寶島台灣掀起的麵食飲食革命,大幅創造麵食文化與烘焙產業的附加價值及就業,成績斐然,值得肯定。

相對而言,我國稻米產業何去何從,更值得大家來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