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計畫法》通過八年以來,中央迄今的論述、溝通、配套與整合都嚴重不足,導致地方(尤其是農民)強烈反彈。「農一」農地的劃設,嚴禁「農地他用」,強迫農民「做功德」,諱談補償。此猶如宣判農地死刑,可能「永世不得翻身」,農民當然競相走避,抵死不從。
屏東縣政府還使出「農地逃脫術」的伎倆,其他縣市當然競相效尤。但奇怪的是,竟很少人質疑已高度工業化的台灣,為什麼還要劃設這麼多的農地?當初怎麼會把八十萬公頃,高達約七成的可利用國土不分青紅皂白的劃設為農地?就已開發國家而言,這相當不可思議。
保留太多農地
農業部(即當初的農委會)「非常時期」(或戰時)糧食安全的認知等同是糧食的百分之百自給自足,刻意排除進口糧食的「庫存儲備」。當初農委會評估在「非常時期」國外農產品輸入受阻時,以每人每日基本熱量(兩千大卡至兩千一百大卡)需求下,種植國內適作之稻米、甘薯等主要提供熱量之糧食作物,農地面積需求為七十四萬至八十一萬公頃。
為達此百分之百糧食自給自足,農委會要求將全國可利用土地(約一百一十二萬公頃) 的七成劃設為農地,且僅准農用,嚴格禁止他用,「隨時備戰」,計畫年期長達二十年。導致台灣有著世界上最嚴格且極端不合理的國土分區管制,漠視稀有國土資源在農業、製造業、服務業及城鄉發展之間或「食衣住行育樂」需求之間的均衡合理的配置,資源分配效率無從改善,嚴重影響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及國民生活與福祉。
糧食自給率是天方夜譚
首先,「非常時期」的百分之百的糧食自給率是天方夜譚,是不可能達到的。以目前八十多萬公頃農地嚴格執行「農地農用」政策已數十多年,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卻每況愈下,大約也只有百分之三十而已。
若未來兩岸真的「有事」,在缺電、缺油、缺人手(誰敢在槍林彈雨下,插秧種田、犁田除草?),糧食自給率要達百分之百根本不可能,那保留這麼多農地又有什用?
「庫存儲備」的迷思
其次是,事前「庫存儲備」的運籌帷幄才是確保國安的關鍵。日昨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及資源所長蘇紫雲指出,「中共有一定能力對台灣發動封鎖,台灣儲備的石油、煤炭和糧食大約可撐五個月以上,然而天然氣只能維持約十四天」。
從國安層級的角度而言,這裡的安全概念都是強調事前「庫存儲備」的運籌帷幄,絕非要求自己來生產的「自給自足」,因為眾所周知,台灣的石油、煤炭、天然氣、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的通稱)幾乎全都是靠進口,無法自己生產。
其實,像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糧食(尤其是稻米)也可以靠廉價的進口來做「庫存儲備」,農地就不需要保留這麼多,還可用來改善老百姓「食衣住行育樂」的基本生活需求。
不過,這個節省公帑的政策選項早在「農地農用」及民粹的壓力下被排除掉,導致台灣有著世界碩果僅存的稻米保價收購制度,政府以遠高於國際米價的保證價格,重量不重質,收購國內稻農的稻穀來做「庫存儲備」。
新加坡農地僅1%
為了溫飽,農業的確是任何國家(不論是開發中國家或是已開發國家)的「起始產業」,不過隨著貿易的自由開放、產業結構的調整及經濟的發展,土地、水及人力等有限資源會慢慢釋出至食品加工業、製造業及服務業,來改善資源的使用效率,來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來提高生活水平。
像新加坡經濟發展迄今,農地只占其全國可利用土地不到一個百分點,但新加坡已成傲視全球的超級城邦,分別取代香港、澳門和上海,成為了亞洲金融中心、世界賭城和世界港口,且自2022年起,新加坡的人均GDP已高達八萬美元,約為台灣的兩倍半。
新加坡能,台灣為什麼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