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德不孤,必有鄰!台大新聞所長洪貞玲26日於第48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頒獎典禮表示,在新冠疫情、俄烏戰爭與中美角力等複雜紛亂,優質的新聞報導有助於台灣確認於世界的定位。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學術著作獎,由北藝大教授劉蕙苓獲得。她強調,新聞工作者絕對不是如外界所說「小時不讀書」,而是每天都奮力學習新知的人。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旨在獎勵優秀新聞人才與學術著作,更於2013年因應環保的呼聲,在企業響應下增設「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本屆第48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頒獎典禮26日舉辨,456件參賽作品,締造目前報名作品件數最高紀錄,競爭相當激烈。
德不孤,必有鄰
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表示,媒體從業人員,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在從事新聞工作,並不是為了獎項而來寫作,但獎項能發揮「德不孤,必有鄰」的力量,讓新聞工作者在媒體亂象繼續勇敢前進,繼續發揮中道合宜的力量。
洪貞玲表示,感謝第一線新聞工作者在前線的努力,但今年特別想跟新聞業的同仁說聲「辛苦了」,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俄烏戰爭與中美角力等複雜紛亂的狀況,台灣受到了國際媒體相當高的關注程度。
學術獎研究新聞工作
「當台灣成為世界的台灣,新聞敘事能帶給世界什麼?」洪貞玲說,但看到此次的入圍作品後,包括分析台灣處境、綠能趨勢類的新聞,都有助於台灣重新確認世界的定位,帶領讀者再次確認自己是誰。她強調,去年諾貝爾和平獎由新聞工作者獲得,顯見新聞在推動世界進步的重要性。
本屆曾虛白學術著作獎由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劉蕙苓的著作「從解嚴到數位匯流的新聞工作者:跨時代的比較研究」榮獲。劉蕙苓表示,這是她第五次領曾虛白新聞獎,前四次是在電視新聞界服務時,領採訪報導的公共服務獎;這次則是學術獎,意義不同。
她表示,從解嚴時代至今,媒體工作者的地位從高於平均薪資、受到尊重的職業,「現在記者的薪資甚至已經低於整體平均薪資」。她強調,記者絕對不是一群「小時不讀書 長大當記者」的人,相反的,他們要努力學習與成長,要在艱困的環境中不斷爭取新聞自主,成為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監督與守望者。她也希望未來還能用更多的研究,來關心一直努力堅守崗位的新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