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岑談音樂》那麼寧靜美麗,又憂傷的月光

蕭旭岑 2022/09/12 10:40 點閱 11551 次
《月光》是阿勞生命最晚年,去世前五個月的最後錄音。
《月光》是阿勞生命最晚年,去世前五個月的最後錄音。

中秋時分,月圓人靜好。有什麼比聆聽名為《月光》的古典音樂曲目,更適合度過中秋時節呢?

中秋月光鋼琴曲

古典音樂史上,以「月光」為名的樂曲不算少,最著名的兩首都是鋼琴曲。一是「樂聖」貝多芬C小調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別名《月光奏鳴曲》(Mondscheinsonate);另一是法國大作曲家德布西創作早期的珠玉之作,《貝加馬斯克》組曲(Suite Bergamasque)中的第3曲《月光》(Clair de Lune)。

這兩首都是鋼琴曲目登峰造極的作品,但我個人更鍾愛德布西的《月光》,寫情寫景,已臻化境,波光粼粼,變幻倒影,瀲灩漣漪,哀愁而美麗,堪稱「印象樂派」的極致,是古往今來樂曲中,無出其右的絕世之作。

德布西的月光之舞

我永遠記得1991年看電影《性,愛情,漢堡飽》(Frankie & Johnny),艾爾帕西諾(Al Pacino)與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瀕臨分手時,電台播放了德布西的《月光》,美麗的音樂舒緩了氣氛,也融化了兩人的心。

這首美麗的曲子,創作靈感源自德布西最喜歡的詩人保爾‧魏爾倫(Paul Verlaine)。原詩《Clair de Lune》描寫戴著面具的舞者在月光下歡唱舞蹈,然而,他們看起來舞步歡愉華麗,卻不自覺地顯露淡淡的憂傷。原來這些舞者在假面具之下,隱藏著深沉的悲傷與鄉愁之情。

假面舞者的憂傷

德布西返璞歸真,捨棄艱澀的鋼琴技巧,以極簡純淨的旋律,印象派的動機與和弦,傳神地描繪出歡騰的舞蹈,以及帶著朦朧美和神秘色彩的氛圍。透明幽暗的鋼琴弱音,模擬皎潔的月光靜靜映照大地,美不勝收的分散和絃琶音,宛若珍珠灑了一地,魏爾倫詩中假面舞者深藏的憂傷,隨著月光搖曳中若隱若現...

「那麼寧靜美麗,又憂傷的月光,
 讓鳥兒在樹叢中入夢,
 使噴泉因狂喜而啜泣,
 在大理石像間飛騰入空。」

另闢蹊徑的化神幻術

這首絕美的鋼琴傑作,問世一百三十年來,許多鋼琴大師都曾演奏過,然而能演奏出「那麼寧靜美麗,又憂傷的月光」神髓者,卻寥寥可數。我說過,鋼琴家要演奏好德布西很困難,因為那是少林武當絕技外,另闢蹊徑的化神幻術,只有最頂尖的鋼琴家,能參透時間的藝術,捕捉住德布西作品妙不可言的光與影。

也唯有真正的大師,才能打破門派藩籬,悟出德布西的究極奧義。我心中最完美的詮釋,居然不是來自法系的鋼琴家,而是有「鋼琴哲學家」之譽,師承李斯特(Franz Liszt)嫡傳弟子克勞塞(Martin Krause),以演奏德奧曲目聞名的智利籍大鋼琴家克勞迪歐.阿勞(Claudio Arrau, 1903-1991)。

輕盈又具重量

阿勞受訪時曾說,德布西的音樂不同於任何人,「它是一個飛躍,開闢了藝術的新天地,好像是另一個星球的音樂。我認為德布西是古往今來的曠世奇才!」阿勞認為,一般演奏家只注重德布西的音響美,卻忽略了心靈層次,德布西的音樂就像舒伯特,有「死亡將臨」之感,「有一種憂傷的氣氛,一種悲哀,一種無法忍受的困境。」

《月光》是阿勞生命最晚年,去世前五個月的最後錄音。但是高齡八十八歲的大師,給了後人音樂的奇蹟,他用極其緩慢,但張力不減的速度,極其輕盈卻又具重量感的觸鍵,透明又濃郁的音色,完美地將光與影的變幻表現出來,彷彿雨滴落入湖中,蔭開水中倒影的月亮,盪漾出波紋與漣漪,傳遞到聽者心裡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