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行道樹?指的是道路旁、水岸邊或堤防,為了區別土地界線,條列種植,並以同一樹種、同樣型態等間隔植栽的喬木群,多數是用來提供道路空間舒適與提升景觀綠化率。近年來因暖化,還具備道路降溫及吸收二氧化碳等效益機能。
近代台灣行道樹的思想發展,始於日本博物學家田代安定的導入。在此處,由行道樹的歷史娓娓訴來,並將與台灣行道樹展開脈絡最相關的兩地——中國、日本,一起串連細數從頭,其中又有歐美的都市計畫概念交替浸染,深深影響了台灣道路的規畫與風貌——受到二十世紀初城市美化運動的風潮薰陶,西風東漸,台灣也隨之引進「公園道」這一項道路策畫的概念。
日治初期推動的行道樹計畫,在後期於各方面也面臨許多課題。尤其,面對養護管理卻顯示了專業認知度的不足。有鑒於此,田代氏又以革新為前提,提出行道樹改革方針。如劃分管理職權並設置行道樹主任掌管事務,訂立植栽技術、設計單位、導入外來行道樹文明特質等。
行道樹計畫
植栽技術方面,提出樹種選擇及植栽距離之設計,並要求主管單位須具備行道樹及園藝相關分野的知識,以便於執行。台灣屬亞熱帶氣候環境,參考南洋熱帶地區樹種,推廣行道樹為刻不容緩的事業。因此在計畫行道樹植栽同時,對於樹種選取更同時考量風土氣候,並透過近代科學技術來經營管理。
田代氏自鹿兒島再度回到台灣總督府殖產局任職時,提出台南鳳凰新道的行道樹規畫看法。台南為台灣最具歷史的都市,受到過去荷蘭等權力支配,行道樹僅於台南官田一帶展開。
植栽革新
之後因市區改正展開道路計畫,接著台南廳舍的落成,並開通大道種植鳳凰木。鳳凰新道寬約二十公尺,全長約八百公尺,以單一樹種共一百五十三棵,植栽距離以每九公尺栽種一棵樹;平均樹齡以三年生、樹高約二、三公尺列植。
田代認為植栽樣式為統治以來革新的作法,猶如歐美近代行道樹植栽樣式,可以說是台灣行道樹的新典範。
圓環建設
西歐行道樹的出現,早在十六世紀就出現於圓環。因戰亂導致許多圓環相繼毀壞,因此將圓環重新建設,擴大為三線的道路並種植行道樹,儼然成為市民休憩之場所。
法國自十六世紀中期,國王亨利二世下令於國道種植歐洲榆樹。十七世紀以後,開始於塞納河周邊展開植樹計畫,號稱世界最美的街道景觀。除了法國,德國道路及行道樹規畫也毫不遜色。
歐美行道樹思想
二十世紀初期,歐美各國開始採用石塊鋪裝道路,而德國柏林早已發展為柏油並在主要道路上種植行道樹。反觀英國,倫敦於十七世紀開始規畫散步道路,採用英桐大喬木配植以四列,成為著名的行道樹。
此外國土處於低濕地的荷蘭,自古以來也採用榆樹、光蠟樹等作為行道樹。綜觀西歐自十六世紀開始,陸續展開行道樹規畫;首次出現以法令推動為十八世紀以後的法國,可以說為當時最先進計畫。
巴黎大改造
歐洲自十八世紀中期以後,工業化發展導致都市人口暴增、生活環境惡劣且擁擠不堪。隨著都市持續的發展,中古世紀的都市格局也早已不敷使用。因此各國相繼為都市的成長、改革提出解決方案。其中以法國塞納省省長奧斯曼的「巴黎大改造」最為成功,使巴黎的都市面貌煥然一新。
巴黎自十二世紀開始人口不斷增加,十三世紀時人口已達二十萬。十九世紀後,面對百萬人口的擴展,城市街道路繁亂,而不得不採取撤廢城牆。大規模的拆毀以十九世紀中期所推動的「巴黎大改造」最為盛大。當時拿破崙三世為了誇示帝政,藉由舉行巴黎博覽會以提升國際競爭力,於是任命縣長奧斯曼負責博覽會,同時推動巴黎大改造。
奧斯曼被任命為省長,重新規畫了巴黎的道路系統,拆毀了狹窄迂迴的市中心,進行了徹底的空間改造並塑造巴黎的都市性格。之後也委任造園技師阿爾方擔當巴黎綠地系統及行道樹整備局長。阿爾方因具備理工及土木背景,運用科學及技術於造園分野,使巴黎的林蔭大道成為後來世界各大都市競相模仿的楷模。
巴黎的林蔭大道
林蔭大道對於法國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而把造園設計元素應用於都市計畫卻實為創新。巴黎的行道樹種植規範原則;第一必須篩選適合樹種,第二取適當植樹間隔的配植,第三熟知種植方法,第四專業養護管理。針對樹種的選擇還須具備八項條件,第一需強健,耐環境。第二樹幹直立,第三耐病蟲害,第四枝葉量適當,第五清潔不具惡臭,第六生長快速,第七壽命長,第八根系強健。
阿爾方的規畫設計是利用綠蔭樹,將步車道分離。同時訂立行道樹保全、土壤環境、樹間距離以及設置苗圃栽培。因考慮巴黎行道樹保護問題,樹間距離以六至七公尺為距、植樹帶寬三公尺、長八公尺及土壤深度三.五公尺並配合排水溝設置。樹種以生長迅速、提供樹蔭且易於適應環境,同時配合樹穴蓋、支柱等避免風害及折損。
此外,還啟動專門技術部門以管理行道樹。巴黎改造計畫至十九世紀末,行道樹數量高達十萬棵,規模浩大。著名的香榭大道,種植以歐洲七葉樹,之後部分改植以懸鈴木、槐樹等,整體行道樹規畫也帶給歐美各國很大影響。甚至十九世紀中期,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環城大道也導入椴樹、歐洲七葉樹、歐洲楓及岩槭等成為一種風潮。
遠播日本
巴黎改造的成果,深深影響了遠在東方的日本。日本派遣使節團於一八七二年秋天到達巴黎,停留約兩個月之久。使節團歸國後,對於巴黎的都市公園及行道樹進行如此描述:「香榭大道直通凱旋門,寬廣大道種植四列行道樹,街道綠蔭盎然,深感壯觀與華麗。行道樹及廣場不僅提供休憩設施,也改善都市整體衛生環境。行道樹規畫如同網路覆蓋整體都市,公園與道路結為一體」。
對於巴黎都市景觀的描述,也讓使節團的海外視察,受到強大的震撼與衝擊。因此在歸國後,隨即展開近代化的建設,導入西歐的都市計畫思想。連之後擔任台灣總督府技師的田代安定,也曾造訪法國並一睹巴黎行道樹光景。
三線林蔭大道
公園道路在二十世紀城市美化運動的推動之下,蔚為風潮。遠在亞洲的日本,也導入於「新東京計畫」。時任東京市長的後藤新平,配合都市計畫法而立案,是定位綠地系統的都市計畫。然而,戰後卻因考慮市區的經濟效益,東京內部的公園道路計畫遭到廢除。
在台灣,受到殖民政府的影響,陸續導入近代行道樹思想。特別是統治初期,將城壁跡地規畫為三線道路,並在各節點設置綠地圓環,以此為起點作為放射狀道路延伸至郊區。當時總督府計畫將三線道路導入法國香榭大道概念,但參考德國萊比錫之環城形勢,將來長遠之計畫為設置電車路線。因此採用萊比錫之散步道概念落實於三線道路。
之後在市區改正期計畫當中,說明以台北府城環之遺地作為計畫環狀公園,以中央為車道、兩側為步道,道路上設置三、四公尺寬的兩列綠樹帶,三線道路儼然成為台北林蔭大道象徵之一。
道路公園化
隨著人口增加,台北地區人口已漸飽和,為了因應社會變化趨勢,殖民政府再度發布大台北市區計畫及都市計畫,並將防災思想導入公園道路安排。規畫公園道四條,寬度以六十至一百公尺作為公園道路連結公園綠地。因戰爭之迫近,僅完成公園道四號,寬四十公尺,並種植兩列的行道樹及特一號道路。其餘在戰後陸續建設及變更路線。
統治後期,深感人口增加與都市的擴大,殖民政府亟欲推動都市計畫。基於交通、休憩、都市美化及防災機能,將公園道與區域內的公園連結,說明公園道路設計為公園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公園道路不同於一般行道樹列於道路兩側,而是道路公園化。也就是將樹木配置於中央綠島與車道、步道相並行。
公園道路的推動,持續擴大到地方都市如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區。因戰爭的爆發,無暇推動都市建設而無疾而終。儘管如此,公園道計畫於戰後也帶來很大的影響。戰後台北市改制為院轄市後,高玉樹為首任市長。任期內,從事許多重大市政建設而公園道也為當中之一。
北市林蔭巴黎化
為了建設台北市成為一個國際都會,將敦化南北路道路拓寬成七十公尺,其中仁愛路三段更達到一百公尺寬。高玉樹市長為建構近代林蔭大道,委託顏水龍教授擔任市政顧問規畫仁愛路、敦化北路等林蔭大道。
顏水龍因過去留法期間,曾受巴黎香榭大道影響並將美術理念擴展至都市設計,落實南北貫穿大道與公園道路第四號相接,形成為L形的林蔭大道。之後高玉樹的回憶錄中也提到,仁愛路與巴黎的凱旋門圓環類比的說法,這也說明台北市的林蔭大道也有一段「巴黎化」的過程。
行道樹的轉變
日治初期的中山北路(敕使街道)成為台北市最完善道路。道路寬度約四十公尺,綠島保留二.五公尺種植成列的樟樹;人行道上種植楓香。三線道路也承續日治時期的規畫,如愛國西路(南三線),左右綠島種植茄苳、金龜樹、榕樹、黃槐樹等,之後全線拓寬植以茄苳為台北市第一條標準之園林大道。
戰後成為主要商場區域的中華路(西三線),人行道植榕樹、蒲葵,後換植以楓香樹種為主。而著名的交通要道,忠孝西路(北三線)隨著交通量增加,將日治時期北三線的之綠島拆除,改為六線快速道路。其他如公園道四號(仁愛路)也於戰後擴寬,遍植綠樹如樟樹、大葉桉、大王椰子、榕樹、菩提樹、白千層、木棉等近三千棵樹為台北林蔭大道之示範道路之一。
耐修剪的樹種
另一方面,日治時期通往台北飛行場並無寬廣大道,戰後隨即成立台北航空站並著手開闢敦化路。因考慮國際要道,進而拓寬為七十公尺園林大道,於寬廣的綠地種植樟樹,而人行道植以榕樹、菩提樹、樟樹等。
戰後,台北新闢的園林大道是採用樟樹、榕樹及台灣欒樹為主,不同於日治時期的椰科、豆科樹種。地方的行道樹也普遍種植以樟樹,其次為台灣欒樹、山櫻花、小葉欖仁、水黃皮等。戰後種植樟樹蔚為風潮,八零年代以後也開始廣泛種植黑板樹、小葉南洋杉等樹種。過去以來,行道樹選擇以生長迅速及耐修剪的樹種為主。因都市美化思潮,也考慮以觀賞花果或樹姿特質,同時能提供綠蔭效果及養護容易的樹種。
完善綠化系統
在日治時期,行道樹規畫主要以防災機能為出發點,戰後轉變為都市環境美化原則。而近年來,道路綠化以植栽設計、樹種選擇及維護管理等為基本原則,也開始關心生態機能的效果。
面對當前都市熱島效應,行道樹的規畫不僅在於環境美化上,植栽的機能以及都市生態保育也賦予行道樹的公益機能。因此,隨著自然保育或環境保護意識日漸高漲的今日,除了適地適性的栽植外,後續的維護管理更是確保道路綠化系統之完整與永續性。
(昀恬/輯)
《聆聽樹木的聲音》
作者:詹鳳春(曾任台大園藝暨景觀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2/07/30
其他書訊:
《笛卡兒的懷疑》
作者:劉燁(專職作者)
出版社:崧燁文化
笛卡兒說:「一般而論,觀念一語是指一切被思考之物,因為它們在悟性中只有一種客觀存在。」
笛卡兒是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同時也因為其突出的成就被世人稱為「近代科學的始祖」。本書中將對笛卡兒的哲學研究進行簡單的介紹,主要內容包括:方法論、我思,故我在、天賦觀念論、上帝、靈魂與肉體的關係等等。
《自律複利手帳》
作者:王瀟(手帳設計師)
出版社:沐光
你只想要100%的改變,所以才被困住了;我們要做的,是試試先把1%做好。你也是缺少意志力、無法堅持做一件事情的人嗎?為什麼要培養一個習慣這麼難連簡單習慣都無法養成的自己,是不是註定失敗?將複利的概念套在習慣養成上,藉由一天天細微的進步,累積巨大的改變。
這本書是寫給那些依然相信的人們,也寫給那些遇到阻礙和失敗後將信將疑的人們。是的,我堅定地相信,人生當然可以計畫,願望也可以漸次實現,但絕不是只有「努力」、「自律」和「時間管理」這麼簡單。階層在人類生活中一直都存在,也一直在流動,但這本書所探討的事比如何做到階層向上流動要廣闊。
《嶺貴子的季節鮮花課》
作者:嶺貴子(花藝老師)
出版社:大家出版
新鮮的植物與香氣,能為生活帶來一抹清新和多重色彩,一成不變的環境,從此有了表情。簡單微小的事情,為我們和周遭的人們帶來笑容。
Salon Flowers主理人嶺貴子匯集了日本的細膩和美國的藝術時尚養分,培養出獨到的花藝手法,但最後迷上的,卻是台灣生命力蓬勃的花葉草木。曾穿梭在東京花市的她,選擇在台灣落腳,開設Salon Flowers,結合花藝和她在台灣和世界各地蒐集而來的生活體驗,把Salon營造成帶來不同自然丶藝術、香氣丶食物和生活風格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