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委員劉世芳1日表示,美國晶片法案可能影響到美台日韓「晶片四方聯盟」的進展,更涉及國防與資安的議題。(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system/assets/images/000/073/000/big/%E5%9C%96%E8%AA%AA%EF%BC%9A%E7%AB%8B%E6%B3%95%E5%A7%94%E5%93%A1%E5%8A%89%E4%B8%96%E8%8A%B31%E6%97%A5%E8%A1%A8%E7%A4%BA%EF%BC%8C%E7%BE%8E%E5%9C%8B%E6%99%B6%E7%89%87%E6%B3%95%E6%A1%88%E5%8F%AF%E8%83%BD%E5%BD%B1%E9%9F%BF%E5%88%B0%E7%BE%8E%E5%8F%B0%E6%97%A5%E9%9F%93%E3%80%8C%E6%99%B6%E7%89%87%E5%9B%9B%E6%96%B9%E8%81%AF%E7%9B%9F%E3%80%8D%E7%9A%84%E9%80%B2%E5%B1%95%EF%BC%8C%E6%9B%B4%E6%B6%89%E5%8F%8A%E5%9C%8B%E9%98%B2%E8%88%87%E8%B3%87%E5%AE%89%E7%9A%84%E8%AD%B0%E9%A1%8C%E3%80%82%EF%BC%88Photo_by_%E7%B0%A1%E5%98%89%E4%BD%91%EF%BC%8F%E5%8F%B0%E7%81%A3%E9%86%92%E5%A0%B1%EF%BC%89.jpg?1662023632)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針對美國政府近期通過的晶片法,立法委員劉世芳1日召開座談會。會中,高科技產業鏈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紀昭吟表示,該法案雖然難以撼動台灣半導體的優勢地位,但會有人才流失、技術流向中國等隱憂。學者蘇紫雲說,美國愈來愈注重產品安全,政府應強化科技管理法規,並向企業宣導資訊安全的重要性。
晶片法案影響大
美國通過「晶片與科技法」的目的在於解決半導體晶片短缺的危機,並降低美國隊其他國家製作業的依賴,其中投入527億美金在半導體本土研發上,投資半導體製造的企業也能享有25%的稅務減免。
民進黨委員賴惠員表示,此次會議目的在於剖析晶片法對台灣產業的影響,尤其半導體產業又是台灣的護國神山。但她說,除了經濟產業的影響之外,更要考量到地緣政治,雖然美國晶片法規定,受到法規補助的業者在十年內不得在中國進行先進製程(7奈米以下的晶片),但成熟製程(28奈米以上)不在此限,政府應對此進行風險評估。
台灣優勢不變
紀昭吟認為,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產值佔全球39%,為世界第一,但美國廠商有許多海外布局的狀況,使得美國2021年境內產能佔世界半導體產值比僅11%。她指出,美國要透過晶片法案讓境內半導體成為國際龍頭的「機會並不大」,且台積電仍將研發與先進製程的產能留在台灣,以維持產業的優勢。
她引用台灣半導體業界的看法說,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表示,半導體需要全球分工,美國想要提升國內晶片產能是「浪費、昂貴又徒勞」;前台積電發言人孫又文說,半導體設備需要不同國家供應,比起產能在地化,更應該強化各國的協作能力。這些說法都在在顯示,晶片法要全面改變半導體生態的可能性偏低。
小心人才流失
紀昭吟指出,晶片法有兩大潛在風險:其一是「人才向美國流動的誘因」,政府應留意人才的培育與招攬;其二是「對中國的管制不足」,晶片法對中國的限制在於先進製程,但成熟製程不受影響,台灣業者應將先進製程持留在本土,才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半導體是地緣政治的問題,背後核心是「數位民主」與「數位威權」的競爭。他說,美國近年的報告都強調「科技夥伴的可靠性」,顯見可信任夥伴的重要性,超越了大量商業的利益。
對此,他建議,台灣應該強化「製程安全」、「資訊安全」與「人員安全」等問題,更需注意台灣工程師、管理人員是否遭到中國利誘,成為安全破口。為了讓台灣科技產業成為美國的可靠夥伴,應完善科技管理的法制,並可深化與貿易夥伴的信任關係,進而開拓更廣泛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