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檢討書4-4》雙語能力非競爭力 學者:勿扼殺本土語言

簡嘉佑 2022/08/29 19:13 點閱 14839 次
圖說:教育部引進外師進中小學,以營造沉浸式的英語學習環境。(教育部提供
圖說:教育部引進外師進中小學,以營造沉浸式的英語學習環境。(教育部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雙語政策恐汰滅本土的多元文化!學者張學謙說,雙語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母語的消失,將嚴重傷害和語言息息相關的本土文化;學者何萬順指出,翻譯AI的能力愈來愈強,初階的英文能力容易就被取代,教學方式應改弦更張;學者吳柏德則表示,政府應注意城鄉、階級差距導致的教學資源落差。

行政院《2030 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表明,基於臺灣已掌握華語使用的優勢,為了強化臺灣年輕世代的競爭力,盼能在專業知識之上,進一步強化我國人的英文溝通能力,增強全球競爭力。

宛如焚書般後遺症

對此,何萬順歎,雙語政策究竟希望「將台灣帶向怎麼樣的語言地貌」?雖然政府以提升國家競爭力作為目標,並推行雙語教育政策,但其實許多競爭力強的國家也並非英語國家,意味著英文能力並不等於國家競爭力,顯見政府雙語政策的戰略目標仍相當含糊。

儘管政府強調,「雙」語政策的概念並非獨尊英文,而是多語的概念。但何萬順認為,政府不明講雙語是哪幾個語言,但實質內涵就是「獨尊英語」,更引發16位歐洲駐台代表聯名簽署,共同致函行政院長蘇貞昌,抗議雙語政策會給其他語言帶來沉重的壓力,降低台灣與其他文化的接觸。

張學謙指出,雙語政策重於華語與英語,相對就會犧牲掉母語教學的時間,導致「母語」的消失。他強調,失去一種語言,就是失去一種文化,雙語政策雷厲風行造成的傷害,恐怕宛如當年的「焚書」一般。

多元文化才是賣點

張學謙表示,「台灣是多元文化的國家,文化是我們的賣點」,像是卑南族的部落歌曲就在國際斬獲多個音樂獎項、布農族的八部合音也蜚聲國際。他指出,語言學習跟文化就是水跟魚的關係,像是戲曲、歌仔戲等藝文領域,也是台灣吸引世界的文化根本,不該因為雙語政策而丟失文化的創造性。

何萬順也質問,「台灣到底是要愈多會英文的人愈好,還是教出愈好的英文?」如果目標是培養出一流的英文使用者的話,只要改善現有的英文課程,精進教師的能力就好,推行雙語政策宛如用散彈槍打鳥,雖然全民得到了一點點英文的進步,但卻造成盲目的英語崇拜,增進民族自卑感等,也會導致教學品質下降。

雙語衝垮後段學生

先前於輔仁大學擔任英文講師,現在就讀於賓州大學教育語言學暨人類學的博士吳柏德表示,所有教育政策必然是有失有得,雙語政策影響著所有的學生,教育政策勢必涉及到評量的問題,需要加重考量城鄉差距、階級複製等問題。他比喻說,「雙語政策如同潮水上漲,希望把每一艘船隻往上帶,但有些脆弱的船隻卻可能因此沉沒」。

「隨著不斷國際化的狀況,老實說,誰不希望能多一個語言能力?」吳柏德道,但台灣不應想著成為香港或新加坡,拿著自己短處去跟別人的長處比。且政策更不能只從教育層面來看,有些產業可能不需要很強的英文能力,更重要反而是商業經濟的交流,並非倚靠語言教育政策。

補教業成最大受益者

何萬順指出,政府會強推雙語政策,跟台灣的積習已久的「菜英文」迷思相關。他強調,語言政策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與歷史事實上,但是推動台灣語言政策的力量,卻是盲目的英語崇拜與英語焦慮。他更指出,如菲律賓、新加坡等推行雙語的國家,過去都有英語系國家殖民的背景,台灣更不應該盲從。

他指出,雙語政策中有一大主軸就是要增加英檢量能,而政府意外擔任了經銷商的角色,成為英語補教產業的打手,不僅侵蝕到國家考試的資源,英檢更成為檢視雙語政策成效的方式,形同「強制每個人手邊都要有一本英檢證書」。

何萬順語重心長的說,雙語政策要付出的代價非常大,但取得的英文能力卻還有可能被科技取代。特別是,隨著AI興起,即時翻譯軟體都取得不錯的成果。在AI翻譯的領域,英文與中文更是發展得最快的,雙語政策最後的結果就是「傾舉國之力在英文教育上,但卻得到將被手機軟體取代的英文能力」。


”AA”
圖為屏東泰武國小的學童。學者張學謙說,雙語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母語的消失,將嚴重損害與語言息息相關的本土文化。(行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