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記〉尋租台灣的不正義

游常山 2022/08/11 19:30 點閱 3102 次

房地產業是否已經成為台灣社會,一種很特殊性質的、符合古典經濟學說的「尋租活動」(rent-seeking)?

黃金店面人去樓空

來到大安路二路、遠企大樓敦南商圈,台北市有國小美術資優班的建安國小的對面,一家一樓連同地下室快五十坪店面,乏人問津,雖然是外表亮麗、粉刷成討喜的粉紫色牛排店,但已人去樓空,房東招租幾個月還空在那裏好久。

這種昔日所謂黃金店面如今租不出去,電視新聞專題報導,特愛拿忠孝東路四段的東區、民生東路五段的民生社區租不出去的黃金店面來作文章,目前連其他次要地段也常常看到報導。

房屋成富人置產工具

奇怪,台灣社會怎麼發展成這樣奇特的對比?一方面房地產的天價卡在那裡下不來,連中共軍機包圍台灣數天都毫不受到影響,另外一方面過去一本萬利的餐飲的店面竟然租不出去。

很顯然房地產已經繼台股成為台灣高資產階級「把財富停泊在這裡」的工具,一如梵谷的向日葵,只有一幅(因為畫家已經死了,沒有新的供給量可以平抑定價),好地段的台北市蛋黃區的新建豪宅,奢華且供給量有限,可以保值,至少有錢人互相轉賣,維持高檔房價不墜。

同樣的,人口不過二百萬的台中市,其中被炒起來的七期重劃區豪宅的行情,也是按照這樣的邏輯,可以一直是這樣居高不下的。

尋租活動故我

「尋租」(rent-seeking)表現,是西方經濟學者在發現:財富轉移的過程所造成整個社會的資源浪費的現象,顧名思義是「尋求租金」,所以又稱之為「競租」,過去擁有黃金地段地產的包租公們,因為持有地產而壟斷利潤(也就是壟斷租金),一本萬利,人靠房產錢滾錢,每個社會都有,資本主義特別發達的社會尤其常見,每逢政策要「打房」,就有人把這個尋租現象再拿來批判一番。

批判歸批判,「尋租活動」依然故我。唯一有變動的是這三年半Covid-19歹戲拖棚,部分餐飲業店面用餐人數減少、利潤驟降,房東被迫降租,稍稍壓抑了被剝削者的不平之氣。

「尋租」也可以擴大解釋,不只是「包租公」現象,而更是利用資源通過政治過程獲得特權的利益,而造成對他人利益的損害。這樣擴大解釋經濟學上的「尋租活動」,最近在中國大陸也有經濟學家開始熱烈討論。

尋租潛藏議題

來過台北開會的知名經濟學者許小年說,中國近年來高校菁英畢業生競相報考 職人員(跟台灣很像,因為過度資本主義造成的人浮於事,讓考公職成為避風港),其中特別熱門的報考項目是稅務人員與海關人員,其實就是「尋租活動」。

又不是炒房產、只是報考公職也算是「尋租活動」?專家解釋,因為這些菁英競相擠入「名目薪水」不怎麼起眼(至少比起外商的薪資結構)海關與稅務機構,背後其實是有「潛藏議題」(hidden agenda)。

「潛藏議題」到底是什麼?這就涉及中國社會千百年來的「陋規」,也就是昔日討論很多的中國人根深柢固的送紅包、拉關係的「陋規」。

尋租活動是不正義的,但是從尋租可以談到中國的陋規,這還真是亞洲,特別是東亞特有的「裙帶資本主義」的特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