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重組 效率與彈性力求平衡(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簡嘉佑 2022/06/19 14:23 點閱 4106 次

效率至上或彈性優先?全球化貿易向來追求「效率」,高度仰賴低成本的國家,但隨著俄烏戰爭與新冠肺炎爆發,引發供應鏈斷鏈與國際物價飛漲等狀況,導致愈來愈多國家反思全球貿易狀況,並祭出重組產業鏈、拒絕與高風險國家貿易等彈性策略。

如何在過往「效率」與「彈性」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企業的全新難題。

高效率的全球化

柏林圍牆倒坍的1990年後,共產政權逐漸解體,世界也開始邁向全球化的腳步。當時全球化的指標為「效率」,如國際企業專注於將生產基地放在勞力成本低廉的地區,各國政府也儘可能抱持「公平開放」的原則,對各式各樣的企業張開雙手。

而此一高效率的全球化,幫助了10億人脫離極端貧困,且許多如中國等開發中國家也逐漸工業化與商業化,追上已開發國家的步調。

而隨著過去爆發次貸風暴來看,單一金融機構引爆國際性的金融危機,引經引發許多民眾的擔憂,認為國際上的金融貿易過度緊密,導致連鎖性的危機。後續,保護國家至上的民粹主義興起,如美國前總統川普曾對中國祭出貿易戰,也受到許多民眾歡迎。

近年,俄烏戰爭爆發與新冠疫情的影響,更讓許多國家意識到目前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導致產業鏈快速重組,許多企業認為不該再重度依賴單一國家與集權國家進行貿易。目前全新的全球化追求的不再是效率,而是「安全性」,優先選項是與值得依賴的貿易夥伴進行合作。

全球化的隱憂

而且,過去追求高效率的全球化也產生不少問題。第一、「不穩定的資本流動」全球化的趨勢以來,一旦供應鏈中斷,就會導致骨牌效應,如近期的晶片短缺就導致汽車業生產停滯,現金流減少80%左右,而且戰爭、極端天氣與新冠肺炎等狀況都給世界一個警示「全球供應鏈沒有想像中堅強」。

第二、「專制國家的經濟實力」,獨裁國家佔世界三分之一的GDP,過去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的全球化趨勢,導致國際高度依賴這些獨裁國家。但當俄羅斯總統普丁入侵烏克蘭時,連帶產生一連串的反應,包括能源價格高漲、國際糧食減產等狀況,許多國家逐漸對現有的狀況產生反思。

效率與安全性的抉擇

目前許多企業正從「效率」轉向為「彈性」,如進行大規模的預防性庫存,全球最大3千家的企業正轉向「多家供應商」(Multiple Sourcing)與長期合約等,且愈來愈多企業透過海外子公司進行投資,而非由母公司來轉移資金。

最大的隱憂是,當供應鏈過度改變,恐怕演變成國際之間猖獗的保護主義,如美國祭出數千億美元來補貼國內產業與就業,恐造成全球分工減弱,生產效率降低等狀況。

而政府與企業必須在效率與安全性取得新平衡,彈性來自於多元貿易,而非只是躲在國內補助的高牆裡。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2/06/16/the-tricky-restructuring-of-global-supply-ch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