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鳥瞰〉IMD國際競爭力排名的虛與實

李沃牆 2022/06/19 14:22 點閱 2112 次
IMD主要從各國的「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及「基礎建設」等四大領域、20 中項、256 項細項指標(涵蓋141項統計指標及115項問卷指標)來評估各國競爭力。(Photo on 維基百科))
IMD主要從各國的「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及「基礎建設」等四大領域、20 中項、256 項細項指標(涵蓋141項統計指標及115項問卷指標)來評估各國競爭力。(Photo on 維基百科))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甫公布的「2022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在63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7,較去年進步一名,也是自2013年以來最佳。IMD排名由來已久,與WEF(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評比同樣備受矚目,但二者評比指標略有差異。

有進步、有退步

其中,IMD主要從各國的「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及「基礎建設」等四大領域、20 中項、256 項細項指標(涵蓋141項統計指標及115項問卷指標)來評估各國競爭力。

台灣在四大指標中的「企業效能」與「基礎建設」各進步一名,分別升至世界第6名與第13名,而「政府效能」表現持平,排名第8,至於「經濟表現」則滑落5名至第11。

今年IMD競爭力評比前10名依序為丹麥、瑞士、新加坡、瑞典、香港、荷蘭、台灣、芬蘭、挪威、美國。表面上,台灣超越美國的第10名、中國大陸的第17名及韓國的第27名,殊屬難得,可喜可賀。然不少人狐疑,台灣在全球的競爭力真的贏美國及中國大陸這前二大世界經濟體?

有虛、有實

其實,競爭力排名評比就如一場「開放測驗,open test」,測驗題目及評分標準早就公開詳列,參試者只要在既定項目中表現良好,即可能獲佳績。台灣歷年在IMD競爭力排名以2011年、2012年名列第6、第7最佳,再來就是今年的第7名。

然而,指標及排名難免有其「虛」與「實」,如在四大指標中,「基礎建設」第13名,「政府效能」表現持平,「經濟表現」則降至第11名。在20項中項評比中,「就業」退步11名至第28名,「國際貿易」由第18名退至第33名;另「國際投資」則是退步2名至第29名,值得政府警惕。

首先,就台灣「國際貿易」競爭力來看,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2021年出口值4,464億美元,進口值3,815億美元,貿易總額為8,279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6,雖有成長,卻是亞洲四小龍的最後一名。

國際投資退步至第29名

其次,「國際投資」退步至第29名,主因係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排名明顯落後,以及企業經理人憂心產業的全球佈局調整影響經濟前景。

眾所周知,投資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在國民所得統計中的「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即是對固定資本的毛投資;而「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係指國內從事各種經濟活動之生產單位,對於可再生且可持續使用於生產過程達一年以上生產財之獲得,減去該類財貨之二手貨銷售等處置者,包括自外購入及自行生產部分。

按資本財之型態可分為:營建工程,包括住宅、非住宅房屋(如廠房、校舍)、其他營建工程(如道路、機場) 、運輸工具、機器設備、土地改良、耕地及果園之開發;種畜、役畜及乳牛;以及研發支出及其他無形固定資產等。由此科目可觀察政府、公營及民間投資的概況。

外人投資變少

遺憾的是,近一、二十年來,台灣不管政府公共投資或是公營企業投資均未顯著成長。不僅內資投資台灣減少,連僑外投資、陸資來台亦是寥寥無幾。外人直接投資(FDI)更是每況愈下,自台撤資者亦所在不少。

FDI係指外國企業到本國進行實體經濟投資,一般可由外人投資流入、外人投資流出或外人投資淨流入觀察。最常見的模式為跨國併購案、私募股權投資。

台灣在2021的FDI僅74.76億(美元,以下同),較2020年衰退18.24%,遠不及新加坡的652億元,南韓的759億、香港1,407億,不僅屈居四小龍中之末,甚至不及菲律賓的105.2億、馬來西亞的131.5元及越南的311.5億。

如何改善國際貿易競爭力及提升外人來台投資,應是政府刻不容緩之事。否則,競爭力排名只是一場「脫離現實」、「虛有其表」的測驗,政府還能大肆宣傳、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