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物聯網能協助防災?科技部、環保署與中研院等單位跨部會打造的「民生公共物聯網」已拍成紀錄片《守護者聯盟》。金馬獎影后陳淑芳擔任引言人在紀錄片中表示,「集集大地震是台灣無法磨滅的傷痛」,如果當時有相關系統的話,就能為高雄、台北爭取到多30秒的逃難時間。
影片中更展現「空品」、「地震」、「水資源」與「防災」等科技成果,如透過氣候監測系統,民眾一機在手,就能預知空汙消息;本來要循著自來水道處理堵塞的掌水人,現在藉由物聯網技術就能即時掌握堵塞狀況,影片中的掌水人更直言「(物聯網)讓自己輕鬆很多」。
科技應結合民生
吳政忠6日於記者會表示,過去大家對「物聯網」一詞琅琅上口,但跟老百姓的生活沒有連結,利用政府推動「前瞻基礎建設」的機會,推動將科技與民生連結在一起。他向現在來賓提問說,「上次23日凌晨發生地震時,你是被什麼吵醒?」他信心表示,相信大多民眾都是地震速報系統吵醒的,因為物聯網推動以來,設立了2倍以上的地震偵測器。
吳政忠表示,除了強化資料蒐集外,強化後續應用才是重點。他說,已開放相關資料,並引進民間的高科技產業量能,盼未來能透過產官學合作,打造物聯網產業鏈。他指出,希望台灣不是作出硬體就出售給他國,應連結後續應用,建立整體防災藍圖,才是商業價值所在的地方。
有助釐清災情
彭啟明表示,台灣的氣象偵測儀器已經很密集,但有區域不均的問題,物聯網技術能強化各地區對氣候災害的應變能力。他舉例說,在大型火災、霧霾等狀況發生時,更密集的空品監測系統,有助於釐清感染來源,並追蹤災情。
漪七數位科技創辦人蔡育承澤則透過公共民生物聯網資訊,調查水位、溫度等數據與文蛤死亡率的關聯,加以建立異常產量預警機制與行情分析系統。他說,過去蛤農是以手來感測溫度,現在只要透過屏幕就能即時掌握養殖狀況。
消防署專員張哲維則說,物聯網上有氣象、或CCTV等相關資料,協助防災人員進行災情預報。而在災情發生時,防災人員只要透過手機就能將災情上傳到網路,讓地方政府直接掌握現場災情,指派應變單位進行處理或協調救災資源的分配,後續更能協助災點回顧,提供後續重建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