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俄烏戰爭糧荒再起 政府應掌握糧源、糧價

醒報編輯部 2022/03/27 12:17 點閱 1636 次

俄烏戰爭導致全球農產品上漲,重現糧食危機,台灣糧源近七成依賴進口,3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突破3,政府應穩定糧價,充實糧源,重新檢討績效不彰的大糧倉計劃,並實施糧食免稅政策,保護人民基本生存權利。

全球糧倉威脅嚴重

隨著俄烏戰爭逾演愈烈,直接衝擊全球糧食供應,糧價上漲,不少地區已有斷糧危機,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最近承認,俄烏戰爭導致缺糧及農產品價格上漲,如何餵飽14憶人口,將面臨嚴峻挑戰。他在考察農業部時,特別要求官員確保糧食產量,以因應國際農業糧食危機。

台灣糧價上漲,以庶民飲食水餃為例,過去每顆10元,現在至少12元,從水餃皮麵粉,餡料豬肉、玉米、蔬菜、鷄肉,蝦子,到包材、人工、能源、管銷成本,無一不漲,尤其台灣缺糧嚴重,自己生產不足,黃豆、小麥、玉米,無一不仰賴進口,最近又發生雞蛋、肉雞匱乏,價格飈升風波,尤需小心國際糧食此刻的風險。

俄烏糧食生產中斷

烏克蘭擁有全球稀有的肥沃「黑土」,過去是「歐洲糧倉」,小麥、大麥、玉米主要出口國,也是全球重要穀倉,春天原是農作物栽種的重要季節,現在卻因為戰爭,大量勞動人力上戰場,或成為難民逃亡,榖物無人栽種,季節過去,沒有生產,根本無法彌補,全球1.5億人糧源受到威脅。

俄羅斯則為全世界最大的小麥供應國,現在農民也被徵召上戰場,同樣乏人耕種。俄烏兩國生產的葵花油佔全球一半以上,玉米出口佔19%,此刻已威脅中東、非洲國家糧源,將有更多人民挨餓,甚至可能造成饑荒。

台灣糧食依靠進口

台灣糧食依靠進口,此時受到國際糧食、能源價格大漲衝擊,感受尤其深刻,台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最近表示,這次通膨不是需求面造成,而是供給面,然而在美中貿易大戰過程,科技產品過去追求低生產成本,卻因為供應鏈危機,轉而追求重視穩定度,帶動生產成本增加,如今再加上糧食、能源危機,高物價時代已然來臨。

台灣過去經濟發展政策重工輕農,大量農、漁業用地被工廠、綠能侵蝕,糧食生產不足,自己自足率不到3成,其餘都仰賴進口,政府在2016年宣示推動大糧倉計劃,規劃到2020年雜糧栽種要達到10萬公頃,結果只有7萬6430.8公頃,迄今沒有改善計劃,任令農業生產計劃廢弛。

糧食應全面免稅

台灣迄今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率僅34.6%,不足數全部仰賴進口,去年前9個月榖物進口量達5205萬噸,其中玉米進口2493萬噸、小麥756萬噸、高梁735萬噸、稻穀及大米360萬噸,如今全部進口糧食受到國際糧價暴漲的影響,衝擊國內糧食價格。

行政院曾決定,自2月7日至4月底,免徵黃豆、玉米、小麥營業稅,奶油、烘焙用奶粉進口關稅減半,一共6項措施,轉眼即將屆期,如今俄烏戰爭不止,國際糧價暴漲,且面臨糧荒,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討糧食政策。

政府也應加強推動未完成的大糧倉計劃,不應任令廢弛,甚至更要加強提升糧食自給自足率之外,考慮對17項重要民生物質,全部免除關稅或營業稅,包括麵粉、豬肉、雞蛋、奶粉、鮮奶、糖、沙拉油、醬油、衞生紙、面紙、沐浴用品、牙膏、麵包、牙粉、洗髪精等,以平抑物價,減輕通貨膨脹造成人民生活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