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貨膨脹,加上人為炒作,導致房地產飈升,5年大漲了3成以上,租金指數漲133個月不回頭,社會住宅推動績效不彰,貧富差距已加速惡化,但政府打房政策卻會導致內需產業衰退。居住正義淪於口號,如何跳脫不動產困境,正考驗政府施政能力。
不動產成本大增
近2年不動產大漲,如果全怪建商炒房,未必公平。建屋所需成本:人工、土地、建材、管銷,都已全面漲價,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指出,去年1月鋼筋每噸1萬8500元,今年1月每噸2萬2900元,上漲24%,如與2020年比,更是大漲49%。水泥1年也漲15%。
以每坪30萬元為例,原物料成本、人工約需15萬元、管銷約3至3.5萬元、土地約8至10萬元,建商的利潤約1.5萬元至2萬元。
房價上漲因素多且複雜是事實,以5年前全台房價與去(2021)年比,平均漲幅超過3成,6都中以台南市漲幅逾43%居冠,台中市42.1%,桃園市38.9%,但是平均薪資從49989元,增加至55754元,只漲1成,房價漲幅是薪資3倍,房價高不可攀。
無殻蝸牛更累
買房辛苦,租屋更痛苦,迄今(2022)年2月租金指數達105.25,連漲133個月不回頭,實際租金飈漲幅度,應該是遠超過官方想像,尤其本月央行調升利率一碼,租金必將反應房東資金成本,全台300萬弱勢租屋族的壓力更大,可以預見。
然而,在此同時,囤房租金、房價兩頭賺的投資客,仍然樂此不疲,財政部統計指出,2021年非自住持有一戶佔79.54%,二戶13.03%,三戶3.92%,四戶1.64%,五戶0.7%,六戶0.38%,七戶0.21%,八戶0.15%,九戶0.09%;而十戶以上竟有0.34%,換算下來1703人。如何防止不動產炒作及囤房居奇,是政府的責任。
調整稅制,符合實情
以當前不動產市場現況,政府有必要考慮透過囤房稅,提高非自住住宅稅率上限,從目前3.6%,提高到5%,以增加囤房成本。至於租屋弱勢族群的成本,在抵減稅額方面,也應考慮從現行12萬元,放寬到40萬元,以符合實際情況,並列入特別扣除額。
至於房東的租屋收入免稅額,亦應比照房客抵減稅額,合理提高至40萬元,以符合實際成本,如此房東不會因此被課徵高稅額,造成逃漏稅現象嚴重,鼓勵房東覈實申報,政府亦能確實掌握市場資訊及稅源。
社宅是福利而非業績
對於當前政府積極推動的社會住宅,如果能在全台各地區成功推動,應可嘉惠經濟弱勢者及年輕人,但是現況最大的盲點是自償性問題,政府應視為重要公共政策,列為社會福利事項,不必考慮投資回收問題,應可解決目前推動的盲點,避免各級政府擔心成本不能回收,躑躅不前,造成社會住宅政策成效不佳。
近年不動產大漲,造成社會貧富不均更嚴重,居住正義遙不可及,然而不動產又是火車頭工業,不宜任令哀退,導致內需產業不景氣,如何平衡各項產銷、供需因素,穩健推動不動產政策,正考驗政府施政能力及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