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讓人再度感受到糧食穩供的重要性。受到疫情、極端氣候、病蟲害、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化肥及抗生素過度使用等影響,人類食物鏈受到嚴重威脅,健康膳食的經濟不可負擔性加劇,傳統農業在滿足未來人類食物需求上已顯難以因應。
智慧農業正夯
為了擺脫靠天吃飯,讓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和獲取健康和可持續的飲食,農業供應體系及經營模式,必須要有天翻地覆的轉變。
所幸隨著IT、物聯網、傳感器、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區塊鏈、農業遙感、自主機器和機器人等先進技術的投入,農業已逐步邁入智慧生產,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農資,農業從幹「體力活」轉為幹「智力活」,讓務農成為很「酷」的工作,可吸引年輕人投入。
智慧農業由於具備:全年不間斷地耕種、耗能少、無農藥少人力、少施化肥、更環保、可提高年產量、擺脫地形地貌限制、減少農業的碳足跡、可幫助生產者做出關鍵性產銷決策等優點,將成為未來農業生產的主流。
日本政府早就規劃透過資料人工智慧(AI)技術基礎創新,引領農業變革,朝農業全自動化生產,希望將農業轉變為新的成長產業;韓國政府,亦加大對“智慧農場”的投入,重點放在信息和通信技術在農業層面的應用。
各國應用商機大
印度政府從生產、分銷到融資的各個領域為農業科技初創公司提供商機,鼓勵農業科技初創公司透過整合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尖端技術,幫助當地貧困農民提高低生產率並增加收入;歐盟擬定“數位歐洲”專案計畫,希望到2030年,至少有80%的成年人具備基本數位技能,5G網路覆蓋所有居民區。
中國大陸則透過鼓勵大企業,投入智慧農業技術開發及運用,發揮引領產業集聚發展、帶動農業升級的作用,例如阿里巴巴集團於中國多處設置「數位農場」,幫助農業企業實現標準化生產管理;華為與楊淩示範區合作打造「中國數位谷」。
跨領域產學合作
北大荒集團發佈無人駕駛農機作業品質企業標準等等,已經成為一種潮流,近日全球農業科技巨頭先正達集團(Syngenta)與中國大陸江蘇省合作,將於無錫投資2億人民幣打造「未來農場」包括:現代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現代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青少年勞動教育及研學基地三大功能板塊,進一步落實未來農業生產模式,智慧農業勢不可擋。
然而農業科技創新非一蹴可成,特別是小農為當前農業生產主體,更需要依賴有系統、長期、持續的政策、財務、人才等支持,不僅需要有計畫的來培養具新理念和新科技的新農民,還需提高農業科技研發經費並要求科研能與農民實際需求結合,才能讓傳統農業生產結構脫胎換骨,而不只是蜻蜓點水。
投入研發同頻共振
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啟動,數據化和精準化對於全球農業未來發展至關重要。鑑於維護糧食安全是一場持久戰,缺蛋問題只是台灣農業問題的冰山一角。
面對極端氣候、能源短缺、人口老化(農民平均年齡約64歲)、少子化、市場受限、區域經濟整合不利、勞動力不足、農地大量消失等困局,為確保糧食供應充足及農業永續發展,台灣農業必須提高應對不確定性衝擊的能力,有計劃投入提升農業原創能力,鼓勵初創企業和大型企業,積極投入農業創新科技研發,並讓農業科技研發能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考量到未來農業競爭取決於效率、永續和可實用性,台灣生產的農產品須證明符合安全要求,重視工人安全、福利和環境可持續性等特性,才具備國際競爭力。為此實施智慧農業成為優先選項,唯先決條件是主政者必須有這樣的思維並落實到政策,這遠比撒錢來得困難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