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生活》

醒報編輯 2022/02/08 20:41 點閱 3379 次

五顏六色的羽毛、迷人動聽的歌聲,有的嬌小艷麗,有一些卻巨大且具侵略性。從來沒有一種生物,可以在同一種生物群體中產生這麼大的落差。這種生物,就是「鳥」。

我們所熟知的鳥類形貌,不外乎飛行、嬉戲、歌唱,或者是鷹隼般的兇猛剽悍、令人懾服。或者如鸚鵡般五色斑斕,或者有如鴕鳥、企鵝一般與大多數認知的「鳥」不同的外在與能力差異。我們知道的鳥類,有的被認為毫無智力可言,也有的像是中、大型鸚鵡或烏鴉一般,擁有人類孩童的智商。

作者艾克曼撰寫有關科學、自然和人類生物學方面的文章已經有近三十年的歷史,本書以她生動、寫實且優美浪漫的筆法,深入描繪鳥類這個群體之間的愛與背叛、狡詐與殘忍,以及誰也避不開的生與死。

這本書介紹了鳥類每天所做的一系列令人驚訝、有時令人震驚的行為,這些活動無疑地、有時欣喜地扭轉了關於「正常」鳥類的傳統觀念,以及我們認為它們能夠做到的事情。

減緩心跳憋氣長

世界上最好的鳥類潛水夫皇帝企鵝,可以比其他任何鳥類潛得更深更久,而且可以忍受血液中極低的氧氣含量,遠遠低於尚使人存有知覺的下限。科學家梅爾從水下觀察室觀察到這些鳥在潛水捕魚。她說:「它們在水下看起來像不同的動物,就像芭蕾舞者。」企鵝通常一次潛水五到十二分鐘。有一隻企鵝單次呼吸就潛了二十七分鐘。

梅爾想瞭解這些動物如何能在水下待這麼長時間。「它們和我們一樣都是呼吸空氣的,」她說。「它們在下潛前先吸一口氣,然後在整個下潛過程中使用這口氣中的氧氣。」它們的秘密之一是將自己的心率從每分鐘一百七十五次放慢到每分鐘五十七次左右,這使他們能夠減緩氧氣儲存的使用。

空氣稀薄仍能鳴叫

隨後梅爾轉向了以地球上最極端的遷徙之一而聞名的鳥。斑頭雁每年兩次穿越喜馬拉雅山,其遷徙路線是從亞洲南部的海平面越過巨大的山脈到達亞洲中部高原的夏季繁殖地。

在喜馬拉雅山高處的一個寒冷的四月夜晚,博物學家勞倫斯.史旺站在那裡傾聽著寂靜的聲音。從南方傳來了遙遠的聲音,一個安靜的嗡嗡聲,變成了一種叫聲,那是斑頭雁的鳴叫。史旺直接追蹤它們在馬卡魯峰的移動。「在一萬六千英呎的高空,我每次用力都喘著粗氣,」

他寫道:「我目睹了鳥兒在我上方兩英哩的地方飛行,那裡的氧氣稀薄到無法維持人類的生命,而它們卻在鳴叫。仿佛它們無視正常的生理學規則,不顧在那個高度不可能進行呼吸的事實,用鳴叫談話來揮霍呼吸。」

以拍翼方式飛行

拍翼飛行消耗的氧氣是休息時的十到十五倍。這些雁大多達到一萬六千至二萬英呎的高度。有一隻被記錄在近二萬四千英呎的高度。在這個高度下,氧氣水準大約是海平面的一半到三分之一。斑頭雁在空氣稀薄的環境中飛行時,對氧氣的需求很高,即使是最優秀的人類運動員,也難以在如此稀薄的空氣中行走。

梅爾想知道這些鳥類是否利用熱流,即那些向上的暖空氣流來節省能量?她說:「不,實際上它們是在晚上和清晨飛行,那時有強烈的逆風,溫度較低。此外,它們是拍翼式飛行,幾乎從不滑翔或翱翔。」那麼,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撫養小雁作實驗

為了找到答案,梅爾決定訓練它們在風洞中飛行。為此她成了雁媽媽,從一出生就養了十二隻小雁,使它們能對梅爾留下深刻印象。她說:「我們會一起去散步,一起睡午覺。人們說對小孩一暝大一吋是真實,它們成長得很快。」

她以騎自行車的方式讓雁飛起來,這樣它們就會緊挨著她飛,幾乎比肩而行。這招用了一天,但它們的速度太快了,所以她開始騎摩托車在小路上來回穿梭,鳥兒在她身邊,翼尖拂過她的肩膀。她說:「像這樣看著鳥的眼睛真的很特別。」

最終,梅爾和她的同事德州大學的朱莉亞.約克在風洞中為鵝的飛行做好了準備,為它們安裝了記錄生命體徵的小背包和特殊定制的面罩,以改變它們呼吸的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模仿它們在喜馬拉雅山的山口和珠穆朗瑪峰頂上可能經歷的情況。然後,他們讓這些鳥兒在風洞中飛行,測量它們在不同條件下的心率、新陳代謝率、血氧水準和體溫。

新陳代謝降到最低

科學家們知道,這些雁有幾種適應性,有助於它們在高海拔地區的生存:比其他鳥類更大的肺,更有效的呼吸(更深,更少的次數),能更有效地抓住氧分子的血紅素(使它們能比其他鳥類從每次呼吸的空氣中提取更多的氣體),以及特別密集地分佈在它們肌肉中的毛細血管來輸送氧氣。

而梅爾和約克通過實驗瞭解到,斑頭雁還有一個超級鳥類的機制:對溫度的獨特反應。在它們的體內,寒冷的肺部和溫暖的肌肉之間的溫差,可以使氧氣的輸送量,在高海拔地區的持續拍翼飛行中增加兩倍。斑頭雁也將它們的新陳代謝率降到最低,減少了它們飛行所需的氧氣量。

「但這遠非全貌,」梅爾說:「我們仍然不知道這些鳥以及其他物種如何應對極高海拔地區的低氣壓。」這就是我們喜歡研究鳥類生物學和行為學的許多方面的原因。它們仍然充滿了神秘感。

日本紅冠鶴的歌舞

顯然,在鳥類的性行為中,除了快速的、本能的對偶驅動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在我看來,最讓人吃驚的是對這一行為的姿態。人類的玫瑰花和巧克力的姿態很難與鳥類的狂野、奢華和旺盛的求愛表現相提並論。

我在情人節寫下這篇文章,我想沒有什麼事情比日本丹頂鶴的歌舞更浪漫。我曾經在北海道看到過它們,高大優雅的鳥兒抬起翅膀,拱起背,嘴裡對著天空發出原始的齊聲鳴叫,讓我起雞皮疙瘩。隨著白鶴的叫聲,它們開始跳舞,一起躍入空中,巨大的翅膀扇動著,這是一種求偶儀式,是對承諾的實踐。「我已經愛了。我正在愛。我將會愛。」

冬鷦鷯歌聲令人著迷

冬鷦鷯是一種鬼鬼祟祟的棕色小鳥,像老鼠一樣在林地的樹葉模子裡爬來爬去,只用歌聲向它的伴侶求愛。但這是什麼歌?一條複雜的、由最甜美的音調組成的波紋線,在起伏的旋律中起伏。

自然學家亞瑟-克利夫蘭-本特說:「它以肺部爆發的力量歌唱,單位大小的聲樂力量是公雞鳴叫的十倍,相當突兀地出現在耳朵裡,令人震驚,令人著迷,大量、快速、延長和深入,同時表達了最瘋狂的喜悅和最溫柔的悲傷。」

黑麥雞搬石頭築巢

對於英雄般的婚前壯舉,很少有鳥能勝過雄性黑麥雞,這是一個在北非西部和伊比利亞的懸崖和石坡上繁殖的小物種。這些只有1.5盎司的鳥兒在飛行中,平均將四磅重的石頭運送到洞穴和懸崖的鳥巢中等待雌鳥。

這就像一個150磅的人攜帶一萬磅的石頭。一隻雄鳥在半小時內可能攜帶多達80塊石頭。它這樣做的部分原因是為了給它的鳥巢建立一個基礎,但也是為了給它的配偶留下好印象,炫耀它的力量和它潛在的父愛品質。

棕櫚鳳頭鸚鵡難研究

有些鳥是單獨展示的,如冬鷦鷯或棕櫚鸚鵡,這是一種奇怪的鸚鵡,它以愛的節奏向它的配偶求愛。這種鳥擅長擊鼓,被稱為鳥類世界中的林戈-斯塔爾,其鳥類搖滾明星的羽毛也與之相匹配:一種類似哥特式的煙灰色身體,其間點綴著火紅的臉頰和活潑的峰頂。

羅伯特-海因索恩在澳大利亞北部約克角半島對折衷鸚鵡進行實地考察時,第一次遇到了鳳頭鸚鵡的奇特音樂天賦。海因索恩是困難鳥類研究小組的創始人,該小組的科學家們專注于研究少數幾種「極度瀕危、難以發現、出現在野外和崎嶇不平的地形中,並在景觀中移動」的鳥類。棕櫚鳳頭鸚鵡符合這一條件。

這種鳥實際上是新幾內亞的一個物種,它已經找到了進入半島頂端的雨林的途徑。它非常害羞,難以捉摸,很難找到,也很難研究。

製作求愛工具

「有一天,我聽到雨林邊緣傳來這種敲擊聲,「我想,那是什麼?」海恩森回憶說。「於是我悄悄地走過去,看到了這只美麗的棕櫚鳳頭鸚鵡,它的臉頰上有一個非常大的直立脊,它的腳上有一根棍子,它正在敲打樹。他持續了大約半個小時。這真是不可思議。過了一會兒,我發現那裡有一隻雌鳥,她一直在看著他。」

雄鳥以製作工具開始它的表演。它用巨大的鉤狀喙,從樹上剪下一根相當大的棍子,剪掉樹葉,然後把它修剪成鉛筆大小。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任何形式的工具製作在自然界都是罕見的,幾乎總是在覓食的背景下發生。「海因索恩說:「這是我們所知道的除人類以外唯一一個製作工具用於展示或用於音樂的物種。

敲打、唱鳴並跳舞

鳳頭鸚鵡用左腳拿著他那整齊的鼓槌,在他的棲息地或空心的樹幹上敲打。當事情真正開始的時候,它可能會混入高音調的鳴笛,或者舉起它的羽毛,晃動,搖擺,迴旋,並閃過那些裸露的臉頰,鮮紅的血液淹沒。

海因索恩和他的同事Christina Zdenek花了七年時間在現場重新記錄,以獲得上百個序列進行分析,試圖瞭解鼓聲的性質和功能。

據Zdenek說,他做了大部分的錄音工作,大約每一百個小時的錄音就能捕捉到一個鼓聲事件。他們的勞動得到了回報。研究小組發現,雞冠花會產生一種有規律的節奏,就像西方搖滾樂隊的節拍。而且並不是所有的鳥都以同樣的節奏跳動。每只雄鳥都有自己獨特的標誌性腔調和敲擊風格。

通過學習或文化產生

海因索恩說:「有些雄鳥喜歡快速的節奏,有些則是較慢的節奏,有些則在表演開始時有這種小高潮。」這些鳥兒總是以其標誌性的節拍進行表演--如此獨特,以至於其他雄鳥可能僅憑其聲音就能認出一個雄鳥。

此外,這種習慣似乎是通過學習或文化產生的。「雖然這些鳳頭鸚鵡也生活在新幾內亞和印尼,」海因索恩說,「但它們只在約克角半島被看到打鼓。據推測,一隻聰明的雄鳥發現了一種能讓雌鳥高興的行為,其他的雄鳥很快就學會了,所以它很容易在群體中傳播。
(興韻/輯)

《鳥的生活》
作者: 珍妮佛.艾克曼
出版社:好優文化

其他書訊:
《疫後健康管理》
作者: 顏雅雪
出版社:字裡行間工作室

假如將健康比喻成一本「存摺」,這種行為就像「疏於理財」:不僅沒將健康存入存摺中,還一直在透支自己的健康。

在這本書中,我要強調的就是身心靈健康管理:「身」是生理,「心」是精神,「靈」是社會融合度與社交能力。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不同,健康管理方式也隨之不同。就像每個人存錢與花錢的方式有所差異,理財概念也不盡相同,都是需要適當的管理。

健康管理就是我的專長,我打算提出管理健康存摺的方法。從二○二○年起,COVID-19疫情肆虐全世界,每個人平時健康管理與儲存的自身免疫系統價值,更在此時發揮出來。這凸顯了一個關鍵:唯有透過適當的管理,健康存摺中的數字才會越來越漂亮。

《數學也可以這樣學》
作者: 約翰.布雷克伍德
出版社:商周出版

蜂房構造的夾角是最省材料的結構;飛雁飛行的夾角是阻力最小的方式;巴特農神殿、人體上的黃金比……本書為數學教育提供一條新的路徑。

作者約翰•布雷克伍德是一位任教於華德福教育體系的教師,針對七、八年級學生所發展的教程,廣獲推介引用。藉由大量圖片與作品,引導學生認識大自然、空間以及時間裡的數學。主題包括:幾何學、畢達哥拉斯及數目、柏拉圖多面體、節奏與循環。

華德福的教育方式強調學習與經驗的連結。對教師和家長而言,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更勝於填鴨教學。對學生而言,概念與觀察的結合會帶來驚喜與啟蒙。數學不只是計算與公式,更是探索、興趣與應用,也是一項重要生活技能。

《英格蘭廚房日記》
作者: 秋宓
出版社:三聯

夏日炎炎,喝一杯自製的接骨木花香檳;秋日漸涼,打開焗爐,做一份藍帶芝士雞扒;若感到煩惱,就來一隻焗羊腿驅散生活中的煩囂;想去旅行,先做太陽餅神遊台灣;結束了忙碌的工作,做個麵包牛油布甸慰勞自己……

我的廚房通向花園的門總是敞開的,烹飪、寫作之餘,我把時間都消磨在這方寸之地。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巡視花草蔬果,看看哪棵開了花,哪棵結了果,或是採摘成熟的果實。一天這樣開始,充滿了期待和小確幸。

從初夏到深秋,40篇日記、40篇食譜,記錄著烹飪、園藝和英國生活的樂趣。如果你憧憬英倫生活,有烹飪的衝動,不如親自到廚房動手,來一場舌尖上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