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為失依兒少添暖 批安置政策不周

簡嘉佑 2022/01/13 14:19 點閱 13577 次
安少安置機構聯盟秘書長吳小萍指(右一)出,政府對安置機構的政策,不能只是參考國外的論文,更應該到機構現場來看看,並考量台灣地小人稠的特殊性。(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安少安置機構聯盟秘書長吳小萍指(右一)出,政府對安置機構的政策,不能只是參考國外的論文,更應該到機構現場來看看,並考量台灣地小人稠的特殊性。(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安置機構是失依兒少的最後一道防線」!立法委員吳玉琴與福利機構13日攜手送暖,捐贈發熱被、枕頭與加菜金等,好讓全台北安置機構中220名院生過個暖冬。安少安置機構聯盟秘書長吳小萍抱怨,目前政府對安置機構仍抱有制式化、軍事化的偏見,卻沒有到現場看到許多機構的改變,如改採「小家式照護」、與社區互動良好等成果。

冷風中致詞送暖

這次「英友寒冬送溫暖,兒少歡喜過好年」記者會不畏寒風,邀請福利機構與立法委員到場致詞。有嘉賓致詞時,拿麥克風的手不禁因寒風而顫抖。台北市小英之友會總會長陳茂仁表示,協會曾協助獨居老人等弱勢團體,而今年選擇援助育幼院,希望能為未來主人翁送上一份關懷。

這次共贈送了50床發熱被、50顆枕頭、50組清潔用具與加菜金,贈予全台北市的安置機構。吳玉琴說,台北市有超過200位孩子會收穫愛心,寒冬也不會讓愛這件事停歇。她指出,儘管大多社福團體有接受政府補助,但僅佔約一半的經費,另外一半還是需要民眾的捐款協助。

最後一道防線

吳小萍會後受訪時表示,許多失依兒少都經歷親屬照護不適應,連續幾個寄養家庭無法接受的過程,最後才來到安置機構,安置機構可以說是「兒少保護的最後一道防線」。她指出,安置機構的兒少多半都曾輾轉在多個家庭中,所以出現沒有安全感、難以信任他人的狀況。

她表示,目前身心障礙照護系統僅收中、重度以上的障礙者,導致中度以下的身心障礙者在社會中無人收容,反而流向安置機構。她指出,6成來到機構的孩子都有身心狀況,包括情緒障礙、輕中度智能障礙等症狀,更舉例說,有些孩子會出現「暴飲暴食」的現象,藉由索取與進食來證明「(機構或照護員)會滿足我的所有需要。」

國外月亮沒有比較圓

針對政府對安置機構的態度如何的問題,吳小萍對此表示,安置機構目前為「替代性照護」,即代替父職、母職的角色來照護兒少。但政府對此總抱持著「軍事化」、「機構式」教育的偏見,認為此照護模式不利於孩童成長,應參照國際照護系統的趨勢,強制要求台灣安置機構也要「去機構化」。

她反駁指出,現在很多機構已經採行「小家式」(Family-like)的照顧方式,且兒少照護涉及財務管理、人才培育等不同面向的專業,本來就需要組織進行管理與調配,不能「把健全化或制度化,說成是不利於孩子發展。」

吳小萍呼籲,政府應強調的是「去機構化的教育模式」,而非只一昧追求「去機構化」。她說,政府不能只是參照國外的研究,就決定安置機構政策方向,表示「(政府)不要只是坐在辦公室決策,更應該到現場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