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來,兩岸台商最熱門的焦點,莫過遠東集團對中國之投資事業因涉及環保及土地利用違規,而遭到補稅、罰款20億元。雖遠東集團在事件爆發後投書媒體表示:反對「台獨」,力挺「九二共識」,希望藉此止血,但國內各界無不認為,與稍早之前中國政府警告:絕不允許部分台商將其在中國所取得的利益提供「台獨頑固份子」之聲明有所關聯。
加速去台灣化
姑且不論此一事件,其背後是否因政治糾葛而捲入漩渦,而導致未來將會加速台商投資「去中國化」;然而,值得我們觀察的是,台商赴陸投資風險是否逐漸升高,尤其中國可能藉此加速產業「去台灣化」。
無庸置疑,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之後,台商在中國的吸力和台灣之推力相互作用下絡繹不絕前往投資,兩岸產業透過互補進行生產要素流動,帶動台灣投資大量流向中國,進而成為最大出口地區,在享受巨額貿易順差的同時,讓台灣的產業不斷提高對中國的依賴。
從分工到競爭
雖過去以來,台灣產業因受惠於中國的需求成長而持續發展;但此一期間,中國產業在政策積極扶植及外資技術引進之下大幅提高技術水準與累積基礎的同時,逐漸減少兩岸產業結構差異,使得台商從早期的「垂直投資」模式,升級為近期的「水平投資」模式,進而促進兩岸從「產業內分工」互補型態,轉型為「產業內產品分工」競爭格局,無形之中也增加了台商投資風險。
然而,更加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雖中國目前對台灣特定產業,包括:晶圓技術、產品、材料與研發人才等領域存在強烈需求,但考量台灣政、經策略布局日益依賴美國,在美中貿易爭端爆發後,逐漸不再將台商認為是信賴與依靠供應鏈夥伴,甚至大幅減少台商訂單,藉此扶植中國重要產業在地廠商發展,進而在供應鏈中取代台商位置。
應與時俱進
尤其是在美國如火如荼推動脫鉤中國重組供應鏈,加速「去中國化」影響之下,中國為免重要科技與關鍵技術受制於人,除了積極推動「去美國化」運動之外,正在致力建立自主紅色供應鏈,甚至未來可能更進一步延伸「去台灣化」,此對台商無疑是帶來嚴苛之挑戰。
整體而言,台商必須體會中國經濟在歷經40餘年高度增長的結果,不論是人力、土地資源,抑或是環境、法規條件,無法有如過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尤其在中國經濟結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下,台商在經營策略調整過程中,更加需要融入科技或創新元素,減少浪費、缺乏效率生產,同時連結在地企業資源,與時俱進創新經營模式,如此始能在風險中建立生存發展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