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觀眾應該都對片中演出的「熱門音樂」演唱會印象深刻,導演楊德昌想重現的是1960年代後半,年輕人在壓抑的社會氣氛下,經由英美的流行音樂,得到精神紓解的那個階段。
流行音樂形象不佳
當時社會一般對熱門音樂的印象是負面的,因為高分貝的樂聲與狂野的節奏,還有演唱者蓄著長髮的造型與不羈的動作,保守人士會將它的聽眾與不良少年劃上等號。在演唱會舉行時,總有少年隊的警察及便衣人員到場,而許多混幫派的青少年也的確會在這時候聚集,情境正如電影中所描繪的那般。
「熱門音樂」就是西洋流行音樂,1950年代末,自上海來到台灣的《皇冠雜誌》創辦人平鑫濤因為個人興趣辦了本皇冠歌選,裡面刊出了西洋流行歌的詞譜與簡介,並在空軍電台開了節目幫助推廣,取名「熱門音樂」,這個名字便被廣泛使用至今。
難忘介壽堂音樂會
節目累積了越來越多的聽眾,然後在1957年,台灣第一次的熱門音樂演唱會就以「聽眾音樂會」的名義在空軍新生社的介壽堂誕生了,當時的氣氛很像同樂會,除了四組樂團以及幾位歌手,中間竟然還有觀眾演唱時間。
熱門音樂早期在台灣的發展,軍方及廣播電台都扮演著推手的角色。由於新兵喜歡聽英文歌,軍方就歡迎這類的表演以勞軍的方式演出,也樂於出借場地。除了空軍電台,包括中廣、警廣、民防、幼獅等公營電台也都紛紛開了西洋歌曲的節目,並先後舉辦服務聽友的演唱會。
主持人如余光、陶曉清都長期經營節目同時也舉辦演唱會,前者更辦雜誌、做電視,因而被譽為「西洋音樂教父」。
我聽演唱會的啟蒙經驗就在介壽堂,當時不過是個才升初二的少年,看到當時意氣風發的合唱團如「電星」、「雷蒙」、Action、M.J.D.、五便士…等,覺得簡直酷斃了; 歌手如擅長貓王歌曲的陶大偉,以及比莉、茱莉(後改名蘇芮)、黃鶯鶯等歌壇常青樹,更是在那時就以唱英文歌出道了。
北雷蒙,南陽光
到了1960年代末,一場在中山堂舉辦的演唱會中,一個來自台南的「陽光合唱團」出現了,他們以精湛的琴藝演奏美國樂團The Ventures的樂曲,立刻震懾全場,吉他手吳盛智還會將琴背在背上,表演反彈的絕技,安可聲不斷,打破了由台北樂團獨佔市場的局面,從此有了「北雷蒙,南陽光」的說法。
在這些樂團的帶引下,年輕人(特別是高中生)之間興起了組團的風潮。電台先後主辦了幾次熱門音樂競賽,我身邊就有哥哥以及同學都報名參加,我第一次見到劉文正表演就是在這樣的場合,那時他還是徐匯高中的學生呢。
到了1970年代,隨著校園民歌以及Disco音樂的興起,年輕人興趣轉向,組團唱英文歌的熱情逐漸淡化。等到1990年代又流行起玩團時,唱的已經是自己創作的國語歌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