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接軌國際減碳 我將無法立足

簡嘉佑 2021/11/17 14:29 點閱 3311 次
中研院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蕭代基(左一)提出減碳政策三大方向,包括減碳、除碳與接軌國際碳交易市場。(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中研院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蕭代基(左一)提出減碳政策三大方向,包括減碳、除碳與接軌國際碳交易市場。(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台灣過去建立在低價能源、高度污染的「褐色經濟」,可能在國際綠色轉型的經濟環境中落單,減碳勢在必行!經濟學者蕭代基也提出減碳政策三大方向,包括減碳、除碳與接軌國際碳交易市場。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亦指出,除了排碳,政府也應訂定《氣候變遷因應法》,模擬升溫攝氏1.5度、2度的狀況,找出台灣產業的脆弱處,並提出調適措施。

綠色經濟 接軌國際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17日在記者會中表示,台灣過去透過低水費、低電費;高汙染、高排碳的模式,建立「褐色經濟」的經濟奇蹟。然而,中研院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蕭代基指出,水、電與能源價格問題從早已經濟考量轉變為政治角力,現在國際壓力才是真正的促成轉型的契機。未來國際慢慢走向「負碳」經濟時,仍留在高汙染、高排放的經濟體,將無法在國際上立足。

且蕭代基說,環境經濟學界就曾提出「將碳稅稅收返還給人民」的方案。此方法就是來解決水、電費動漲的政治問題,若實行的話,也可以就收入狀況進行財富重分配。他並指出加拿大卑詩省就有落實執行此制度,也沒有引發人民抗議。

剛從COP26會議回國的立法委員洪申翰則透過視訊說,現場最概括性的描述就是「世界各國都承諾盡力達成升溫1.5度C以內的目標」。他說,協議有幾個重點,如移除化石燃料補貼,不只是個別國家的倡議,許多國際經貿協定也有相關計畫。他認為,台灣能否在國際分工上擔任更積極的環保角色,是參與國際經貿組織的重點之一。

三大政策建議

蕭代基建議,首先,減少碳排放,可以先採行碳稅或能源稅碳費,若干年後,並行碳稅與排放交易的碳交易制度,並指出台灣似是而非的節能、減碳補貼制度。他說,過去補貼節能、減碳的理由是對台灣社會有所公益,有「減碳是為大家好、對大眾有幫助」的謬誤。污染者本來就應該要負責他們造成的汙染,他們本來就沒有排放汙染的權利。

再者,僅減少碳排放已經不足以遏止氣候變遷,所以除碳工程也是政策路徑的方向。他建議,政府可以用碳稅的收入來購買除碳的服務,尤其是森林、海洋與溼地等資源進行除碳,不夠的部分再採用人工技術。

最後,蕭代基表示,國際正在合作建立世界規模的碳排市場。但如果此市場以聯合國為市場平台的話,「台灣是沒有機會參加的。」對此,台灣可以參照歐盟主動連結瑞士,建立地區性的碳交易市場。如果台灣在淨碳路徑達成一定水準後,可以主動與國際碳排市場進行接軌,或倡議在東亞形成一個碳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