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冬季近現代史系列之七〉清朝十二大臣 適者生存

魏國彥 2021/11/04 15:52 點閱 1363 次

君臣器使,互為表裡,看清朝歷代朝政,能臣幹吏與官場風俗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兩者的出身來處極不對稱,皇帝生在帝王家,世襲傳身,自幼被悉心培育,仔細呵護,水到渠成。

官場廝殺 競爭激烈

而大臣,首先必須寒窗苦讀,通過科舉殿試,或武場比試,技冠群雄。太子變成皇帝靠血統與出生排序,與天具來;大臣靠的是自身能力,官場歷練、沙場廝殺。

皇帝權力極大,生殺予奪;大臣出外威風赫赫,但丹墀之下則口稱奴才,跪成一片。這出身與奮鬥歷程的不同,就人的能力素質與本事而言,大臣佔上風,皇帝只能靠無上權威來調和鼎鼐,識人之明,用人之巧,恩威並用,就成了關鍵。

清朝前期的皇帝英明神武,帝王統御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所用臣子,萬中選一,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時間長了,凡事有個演化過程,帝王家錦衣玉食,缺乏汰擇壓力,越到後代越軟弱。

反之官場升遷,千挑萬選,最後來到皇帝身邊的,是進化快速的官場中的倖存者,文武能力高強之外,多能上下逢迎,明哲保身,圓轉如意,心機深沈。清朝無名氏填得一首「一剪梅」描繪的透徹淋漓:

大臣演化 貨利是趨

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昧圓融,一昧謙恭。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其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在朦朧,議也毋庸,駁也毋庸。

清朝官場一路演化,最後勝出者往往是兩面人,表面虔敬,內心陰險,工於算計。朝鮮李朝的使臣來清國觀摩,體認頗深,回國報告這樣寫道:「大抵為長官者,廉恥都喪,貨利是趨。」

余沐寫的「正說清朝十二臣」,我是抱持著上述的「演化觀」去讀的。這本書「聯經」出版,基本上循著上期介紹的「正說清朝十二帝」的體例,圖文並茂,引用詩文。

十二臣令人心有戚戚

余沐是三位中國博碩士研究生的聯合化名,我猜想,背後的「指導教授」是寫「正說清朝十二帝」的閻崇年,因著深厚的歷史素養,匠心獨運,他們選擇了鰲拜、于成龍、明珠、隆科多、年羹堯、劉墉、紀曉嵐、和坤、曾國藩、李鴻章、劉銘傳、袁世凱這十二位大臣,來連綴清朝歷史,220頁的篇幅讀來輕鬆有趣,窗前案頭,輕舟緩度,鳥瞰清朝,像漁樵閒話。

綜觀十二臣的事功、性格與命運,我還是覺得「演化論」真有道理。「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如淘砂撿金,各朝大臣不拘一格,各擅勝場,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我對「學者型」的官員特別關注,如劉墉、曾國藩、李鴻章等,心有戚戚焉。

當年如果我先讀了他們的事蹟再到政府服務,不知是好是壞?官場走一遭,現讀此書,長後識之明,深感幸福。鄭板橋說:「難得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