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是個「擬真人」的實驗?

陳敦源 2021/11/01 17:39 點閱 1149 次

最近因為Facebook的更名,「元宇宙」這個概念被大量傳播,如果簡單說這個概念,我個人認為因為世界經過數據化一段時間後,有很多情境都可以轉換成為一個虛擬空間,只不過以往在虛擬空間的實體化的精確程度,大抵只需要讓玩遊戲的人覺得真實就好,未來,像上帝一樣創造一個「真到不行」的虛擬世界,應是元宇宙的目標。

全息圖3D模擬實境

我可以想得到的參考概念,是美國長年熱門的電視影集<星艦迷航記>(Star Trek)中,在每一艘太空船上都會有的「全息成像平臺」(Holodeck),英文維基百科的內容是這樣說:

「Holodeck是電視劇《星艦迷航記》中的虛構裝置,它使用「全息圖」對真實或虛構的場景進行逼真的3D模擬,參與者可以在其中自由地與環境以及物體和人物互動,有時還可以預先定義。敘述。在幾個系列中,全息圖是可供星艦船員使用的一種便利設施。」

「霍桑實驗」

當然,前述的全息成像平台仍然只是科幻的故事而已,放在遊戲或是影視產業當中還可以,只是要真正應用在現實世界中,還要有更好的例子,新聞中,德國BMW公司用「元宇宙」的技術,建構了一個一模一樣的車廠,從中檢視虛擬人物的工作過程中,是否有效率改善的可能,這個活動真的很像1930s代著名的「霍桑實驗」(Hawthorne Experiment)。

那是「科學管理」的時代,管理思維在X理論時期,把人當作類似機器的生產工具,廠中物料儲存位置的改動,都可能是增進效率的關鍵;而附件中BMW廠房的元宇宙實驗,非常類似這樣以效率改善為目標,進入第一線廠房當作實驗室,進行效率改革的實驗,唯一的差別是1930年霍桑實驗是進入真廠房進行,2021年BMW的績效改善實驗室是在虛擬的元宇宙當中。

虛擬世界「人」最難搞

有趣的地方是,當年霍桑實驗最重要的發現是「人會隨著實驗者的期待而改變行為」的Y理論(人群關係學派)基礎,也就是說,人不是像原子一樣地存在,自主自立且單獨向組織負責,然而,在現今的元宇宙實驗環境當中,如果內裡的「虛擬人」無法「仿真」出這種「社會人」的樣態,那一定不會有當年Y理論發現的可能,等於用虛擬機器人進行實驗而已!

最後,或許這樣說,理工人對於科技可能性的想像是樂觀的(當然,也有商業行銷的目地),不過,對於社會科學的我們來說,上帝創造天地最難超越的創造,就是要創造一個「可以違反上帝旨意(自由意志)」的生物來治理這個世界,因此,元宇宙的想像如果不只存在遊戲與影視的空間中,其實用價值最困難的地方反而不是「虛擬實境」,而是在那世界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