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與疾病的科學》

醒報編輯 2021/10/19 07:54 點閱 2907 次

免疫,是身體遭受疾病侵害時啟動的反應機制,其中就包含了「發炎反應」。例如我們在生病感冒時會發燒,發燒就是身體為了增強抵抗外敵產生的自然反應。然而,暫時性的發炎反應若長期存在身體裡,就會演變成可怕的「慢性發炎」。

免疫學最新研究發現,「慢性發炎」的持續性惡化,將會成為癌症、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源頭。因此,發炎反應的預防與治療,是增進免疫力、使病毒與細菌不易入侵的關鍵,也是讓現代人邁向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

本書將從發炎的成因開始,帶領讀者一步步剖析患病的成因與風險,同時詳盡地解說免疫力之於人體的作用,以及各種導因於慢性發炎的疾病與最新治療方法。

倘若我們的出現傷口或長出膿包,組織就會紅腫、灼熱,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發炎。

兩千年前就已知發炎

發炎的英文是「inflammation」,其語源是拉丁文的「inflammare」點火之意。由此證實所謂的發炎,意即體內發生火災,或者是發生與火有關的事。事實上,發炎的典型症狀包括發紅、腫脹、灼熱、疼痛,從這些症狀也能充分感受到發炎就像被火燒的感覺。

其實,距今兩千年前的古羅馬醫學家凱爾蘇斯(西元前25~西元50年),便已在其著作《醫術》中,記載了發紅、腫脹、灼熱、疼痛等上述症狀。換言之,人類從很久以前就知道發炎的存在了。

發紅的拉丁文是「rubor」(也是紅寶石「ruby」的語源),腫脹的拉丁文是「tumor」(腫瘤的英文至今仍是「tumor」),灼熱感的拉丁文是「calor」(和熱量的單位calorie是共通的語源),而疼痛的則是「dolor」。

紅腫、灼熱、疼痛

發紅、腫脹、灼熱、疼痛的語尾都是r,所以很好記。醫學系的學生都用 「凱爾蘇斯的四個徵狀」來背誦,如果四項徵狀同時出現,就是發炎的病症。換句話說,在發炎的初期,發紅、腫脹、灼熱、疼痛是最具特徵性的症狀。

我們現在對這些發炎症狀的認知是,它們都是生物體面對異物入侵或受損的細胞和組織所製造的產物時,產生的正常反應。

舉例而言,醫學系學生的教科書出現過類似下列的說明:「異物進入體內時所造成的刺激,導致身體在局部製造出使血管擴張或血管容易滲漏的物質。所以,被異物入侵的部位,因為血管擴張造成血流增加,組織也因此發紅、灼熱。此外,血管變得容易滲漏,所以有部分的血液成分會漏出血管,並且產生了疼痛物質,造成組織腫脹、疼痛。」

發炎細胞浸潤

換句話說,前述的四項徵兆都是生物體對異物產生的反應,具備下列的生物學意義。首先,如果血管擴張,通往局部的血流量增加,同時血管壁變得脆弱疏鬆,繼而出現滲漏,生物體防禦所需的細胞和物質,就會從血管內漏出,囤積在發炎局部,藉以排出異物。實際以顯微鏡觀察發炎的組織後,發現了大量從血液流進組織的白血球。

此現象名為發炎細胞浸潤。由此證實所謂的發炎細胞,其實就是流進組織的白血球。此外,腫脹和疼痛,除了發揮告知人體局部發生異常的警報功能,也有讓人暫停運動,好讓組織休息的用意。

總而言之,發炎意即當體內產生異常狀況時,身體所做出的正常反應=防禦反應。如果發炎能夠順利發揮作用,就能將異物排出體外,使受損的細胞得到修復,讓生物體恢復原狀。因此,發炎的情況通常是暫時性的。

遲遲不見好轉

但是,有時會發生例外。例如因動脈硬化導致動脈壁變得僵硬脆弱,發炎的情況便會一直持續。異位性皮膚炎的話是皮膚、氣喘就是氣管壁的發炎情況持續不斷的狀態。上述的發炎狀態,通常會持續好幾個星期,卻遲遲不見好轉。這種發炎稱為慢性發炎。

一般而言,突然產生、只維持短暫時間的發炎稱為急性發炎,長期間持續的則稱為慢性發炎。至於要持續多久才能稱為慢性,定義上仍有些模糊,不過原則上大概是以星期至月為單位(有關這部分,後面還會說明)。

慢性發炎的異常之處在於,發作時不一定伴隨著前述的發紅、腫脹、灼熱、疼痛四項症狀。所以發炎的症狀有可能在當事者沒有發覺的情況下繼續惡化。最近已經得知,慢性發炎其實是萬病之源。

負面影響擴及全身

那麼,為什麼慢性發炎會如此可怕,甚至到了萬病之源的程度呢?如果發炎的情況一直持續,會造成什麼樣的困擾呢?首先,發炎的負面影響會逐漸擴及全身,而不是侷限在某些部位。這點和「慢性發炎是萬病之源」有著密切的關係。另外,發炎的組織不論是性狀和型態會逐漸產生變化,最後連該組織的機能都會減退。

原本僅侷限於某些部位的發炎狀態,若逐漸擴及到全身會怎麼樣呢?影響在於受到發炎的刺激後,細胞會在發炎組織分泌一種稱為促發炎細胞激素的數種蛋白質,並逐漸擴及全身。即使是相隔甚遠的細胞也會受到影響。

細胞激素是一種細胞之間互相傳遞信號時所用的蛋白質,它們會與細胞釋放出、位於對方細胞膜上的感測器(受體蛋白)結合。舉例而言,它們會向其他細胞傳達「快點動起來」、「快點分裂」、「趕快分泌某種物質」等各種信號。

異物入侵的信號

打個比方來說,細胞激素就像鑰匙,而細胞激素受體就像鑰匙孔。細胞激素受體的下游還有所謂的信號通路(傳達信號的通路)。如果鑰匙和鑰匙孔的形狀吻合,信號通路就會得到活化,使通道保持暢通,讓信號順利送達細胞內部。這就是透過細胞釋出的細胞激素,讓信號傳達到其他細胞內部的機制。

細胞激素的種類有幾十種,其中,在發炎時產生的稱為促發炎細胞激素。其中又以TNF-α、介白質6(IL-6)、介白質1(IL-1)等廣為人知。另外,具備抗病毒作用的Ⅰ型干擾素(IFN-α、IFN-β)也會在發炎時產生。

一般而言,這些細胞激素在異物入侵身體時,都會發揮警報的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它們幾乎不會產生,若有也僅是微量。不過,只要異物入侵,免疫系統就會開始分泌細胞激素,並且釋放到細胞外。在達到適量的時候,向鄰近的細胞發出警報,藉以提高細胞的感受性,好讓它們做好面對異物入侵的準備。

抑制促發炎細胞激素

另一方面,發炎性刺激過強、持續時間過久時,會產生過量的促發炎細胞激素。它們的作用超出一般的警報機能,反而是火上加油。促發炎細胞激素起作用的部位是血管和白血球,它會提高血管的透過性(使白血球容易通過),此外,也會把白血球召喚至發炎病灶(發炎產生的部位),且還會促進促發炎細胞激素在鄰近細胞產生。

如同上述,一旦製造了過量的促發炎細胞激素,其他部位也容易受到波及。換言之,局部發炎的影響力,也會擴及到其他部位。我想聰明的讀者已經了解,若要鎮定發炎症狀,只要抑制促發炎細胞激素的作用就行了。

不過,如同前述,促發炎細胞激素有好幾種,如果只抑制單一種類的作用,鎮定發炎的效果可能有限,不是每次都能奏效。

(興韻/輯)

《免疫與疾病的科學》
作者: 宮坂昌之, 定岡恵
出版社:晨星

其他書訊:

《三角洲理論》

作者: 威爾斯.威爾德
出版社:樂金文化

三角洲理論可以用一句話來解釋:一切自由市場的漲跌趨勢,都會反覆在固定的時間週期中循環。也就是說,市場的漲跌週期是可以被預測的。我們可以運用三角洲理論,掌握正確的進出場時機。

當我們進行交易時,可以把三角洲理論的時間架構當成是整體的大框架,但在實際交易時,若走勢不如預期方向,就必須套用《亞當理論》中的心法,相信市場當下的變化,不要執著於追高或探低。

三角洲理論能同時解決市場參與者最苦惱的兩個問題:1.買賣時機2.市場方向(趨勢),三角洲理論可顯示,市場轉折點未來最可能發生的位置,再搭配個人的買賣守則,就能大幅提升交易的勝率。

《你會比昨天更堅強》

作者: 芭芭拉.馬克威, 西莉亞.安佩爾
出版社:大田

自信是一把鑰匙,開啟你獨特的天賦。克服你內心自我批評的聲音,停止負面的自我控訴。但自信是什麼?(聽得到,看得到嗎?)自信從何而來?(自我介紹時你會說:我是有自信的人嗎?)為什麼別人有,而我沒有?(自信一輩子不會消失嗎?)

自信不是傲慢。(不是說話大聲的人就有自信。)自信不是自戀。(自戀有時往往是自卑。)自信也不是自以為是。(驕傲其實更暴露自信不足。)

你不用時時刻刻都有自信,也不需要期望明天就馬上信心滿滿,但你會比昨天更堅強一點,會比過去更了解自己,最重要的是你再也不用對抗你的不完美,軟弱與恐懼,你會認識自己最好的一面,實現目標。

《咖哩的世界史》

作者: 井上岳久
出版社:日出出版

在日本,咖哩是最受歡迎的國民料理,咖哩飯、咖哩麵包、咖哩烏龍麵、乾咖哩、湯咖哩⋯⋯據統計日本人平均每週有一至兩餐會吃咖哩。

在台灣,從異國料理餐廳到咖哩專門店,還有超市販賣的咖哩塊、咖哩粉、咖哩即時調理包⋯⋯不論自行料理或是外食,咖哩早已融入我們的飲食文化之中。

你可知道,在印度,其實沒有任何一道料理名為「咖哩」?這個名稱經由一場美麗的誤會被使用至今。因為對胡椒的貿易需求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以及歐洲人對亞洲、非洲、美洲的殖民統治,咖哩也隨之擴散至全世界並落地生根,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咖哩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