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報13周年社會賢達賀詞全文

醒報編輯部 2021/09/01 09:02 點閱 3966 次

堅持老派與正道

@林啟峰(富邦媒體科技公司董事長)

恭喜台灣醒報13的週年慶!

這13年來,看見醒報的堅持,在台灣選擇正確的議題,成為這塊土地的守望者。醒報的刊頭,寫著「當人們不信任媒體,唯醒報堅持老派與正道」你們所有的同仁做到了!

我特別佩服,人可以為了一個理念,持守一輩子,再大的困難,再大的犧牲,都願意付出。

辦報,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記得大學的時候老師說過,如果你想享受貧窮的滋味,就去做出版。我看見社長這一路走來,傾其所有,就是為了這份堅持,讓我非常敬佩。或許這裡面;有個人的特質,加上信仰的力量。

期許下一個13年,當我們都逐漸地老去; 上帝能興起另一批年輕人;繼續把這個使命延伸下去,讓生在這個土地的每個人,都被醒報Awaken。

驚雷奮兮震萬里

@張幼恬 (好合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自2000年起,經歷了21年,發現政黨竟然沒有退出媒體,反而更全面的,無所不用其極,張牙舞爪的掌控媒體,以致於有了令人感嘆的決定:「新聞沒有什麼好讀的。」

政大新聞系賴光臨師近日辭世,在世期間,曾書勉應屆畢業同學:「新聞事業對社會可以為福,可以為禍,端看新聞記者堅持事業理想與否,政大新聞人宜時時刻刻以此惕厲!」這一期盼,我一度是極為失望而只能仰祈蒼天有眼。

直到發現「台灣醒報」的存在,這才知道真正的媒體,真正的新聞人,一直存在著,而且自力自為的經營了十三年,每每所談內容與首頁主題,都能本之基督關愛世人的真誠出發。

此正如在茫茫狼煙中,渾渾灰雲下,持續炸起的驚雷,讓閱讀醒報的讀者有了一絲希望,讓新聞人有了可以喚醒台灣閱聽大眾的機會。

雖然默默而為,十三年來其能量之廣被,實能動於四海。以此微言,為台灣醒報九月一日、十三週年慶。

最受信賴的報紙

@彭錦鵬(臺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榮譽會長、臺灣大學公共事務所、政治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大政治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總顧問)

台灣醒報是世界之窗,讓所有人快速掌握世界的變化。台灣醒報是台灣第四大的紙媒,也是台灣讀報者中,最受信賴的報紙之一。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林意玲社長一輩子新聞魂的熱情和毅力,一輩子堅守報人的價值和信仰。

台灣醒報不但是紙媒,在電子報的呈現上,也同樣具有獨立清新的風格,緊扣著一般人民的生活重心,提供精準扼要的新聞和生活內容。在沒有財團支持,但又堅守新聞媒體的獨立性下,更需要一般民眾的熱烈支持。

辛苦耕耘13年有成,希望台灣醒報能有更強力的贊助,更發光發熱,貢獻台灣社會。

醒醒、報報

@黃介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醒,是清醒。清醒意味著以冷靜的頭腦,敏銳的視角,認識、思考、咀嚼,應該明白,有興趣知道的國際大事與身邊小事。

醒,是覺醒,覺醒意味著以智慧的心靈,反省的態度,從閱聽的過程,讓訊息碰觸自己的心臟,從而有另一番所得。

報,是傳事實。傳事實意味著真而不假,實而不華,讓真實的故事,以原有的面貌,呈現在各有立場主見的閱聽大眾眼耳之中。

報,是傳福音,傳福音意味著愛心善念,造福社會,凡事有信心,時時有仰望,有愛的真諦散播在社會,以正向讀新聞。

台灣醒報因著信而出發,因著望而奮進,因著愛而無懼。十三年的付出,示範了新聞人的原鄉與執著,還要再如使徒一般,想的更深,寫得更好,走的更遠。

大家要醒醒,一起來報報!

台灣媒體中的鲶魚

@趙麟 (前駐史瓦濟蘭大使,清華大學副教授)

若是有人問:台灣哪一種行業最有「創意」?我想在各種答案「科技」、「文創」…之中,我會加上「媒體」。

姑不論早期冠在媒體業的戲謔形容詞諸如「製造業」「屠宰業」等,這些年來,台灣媒體在政治生態丕變與社群網絡風起雲湧的夾擊之下,為了生存不但形式要變(從傳統紙本轉為電子網絡),內容也要變(從講求真實轉為挑逗猜疑)。

前者導致紙報(不是報紙)關門變成常態;後者惡性質變的結果,再加上政黨網軍與媒體「不正當的連結」,逐漸將台灣原本和諧的社會與價值一步一步地推向”Kako-nomics”(擺爛現象)。

這種情況之下,《醒報》13年前的誕生不啻反其道而行,套句市場裡的促銷標語「老板瘋了」!林意玲社長本著她一貫的宗教情懷與新聞人的使命感創辦《醒報》時,好友們無不禱告。如今不但永續經營,而且進軍電視廣播與電子網路,真的「把一手壞牌打好了」!

《醒報》正如其名,讓台灣媒體無法醉生夢死,希望這隻「鲶魚」繼續向上奔游!

醒報慶十三,暮鼓復晨鐘

@盧信昌(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大家孰悉信賴的民間通訊社—醒報,已經走過13個年頭。過往幾年裡,意玲社長總能挖空心思,在社慶活動中找到金鐘獎級的主持人和我自悠揚的彈唱,讓每回的社慶場合能有「同類相聚、同聲相應」的美好感動。

今年新冠肺炎的肆虐,你我在記者節和醒報開新局的大日子裡,暫且在網路的無遠弗屆以及藉助新聞版面的特有定格,一起遙送思念、彼此祝福和相互承許!

易經的第十三卦:「天火,同人」,第十四卦則是:「火天,大有」,但凡能夠成於眾而且又應呼天道,必然:「利貞、慶豐」。可以確信的是,醒報人的信念堅持和設立初心,定能以暮鼓晨鐘一般的殷殷招喚,讓已然沉溺不察的頑劣和心魔,再次有機會被照澈明性。

期待他日的相聚同歡之外,也為世局烽火與新冠疫情的苦難,一起靜默祝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高飛的海鷗

@蘇蘅 (政大法學院教授兼台聯大系統副校長)

2008年9月1日,台灣醒報呱呱誕生。今天開心迎接十三歲生日。

這隻沒資金、缺人力、沒政黨財團奧援、沒有母雞庇護的小雞,竟然一步一腳印,在惡質的新聞環境成長,結出滿樹花果。本身就是奇蹟,一段感人的勵志故事。

記得「天地一沙鷗」一書中,熱愛遨遊天際的海鷗強納森,不分晝夜練習飛翔,飛到廢寢忘食,飛到被眾多海鷗嫌棄,自始至終沒有放棄。不但愈飛愈高,愈飛愈快,有能力捕捉到比過去更可口、新鮮的食物,尋找到令人喜悅的目標。

十三年來,台灣醒報展現自己規劃與自己決定的決心,找到方向。就像愈飛愈高的海鷗強納森,以內心滋養的力量,和有品質的內容,回饋社會。作為讀者的我們,很高興看到它的蛻變成長。

今天,台灣醒報可以大聲宣布,「我們還在」,「我們用五媒合一,迎接下一個13年」。台灣醒報走過水深火熱,屹立不搖;社長林意玲熱情又堅定的意志,為新聞人的靭性做了表率。

祝福堅守信念的醒報,再創未來美好。

持續發光

@秦琍琍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教授)

台灣醒報在對媒體的理念、對上帝的信仰、與對社會議題關切的交織下創立,十三年來,已成長茁壯成數位時代中媒體匯流的領先者、以及公民社會中媒體專業的持守者。創業維艱,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除了盡是意玲社長和每一位參與其中媒體人的辛勤努力,也看到上帝滿滿的恩典澆灌!

在此,除了衷心祝福與慶賀台灣醒報的「13周年」外,也企盼在這個媒體商品化與政治化的時代中,台灣醒報能繼續秉持優質媒體的理念,並懷抱著基督信仰的公義,不只是報導新聞事件與真相,更能帶出改變社會的行動。

讓這個緣起於創辦人的熱情與理念而開設的媒體,透過多元平台的精彩內容與報導,持續發光,觸及更多的閱聽眾、並對這個世代產生影響力。

把前人打趴的偉業

@周天瑞 (《新新聞》創辦人,《央廣》董事長,現為《優傳媒》董事長)

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辦一份有理想、守原則、重品質的報紙,撑持十三年而始終屹立,這是把萬難集於一身的壯舉,是把前人打趴在地的偉業。無與倫比!特此表達敬佩與祝賀。

《醒報》志士們付出的心血和毅力,皆依上主旨意而行,深信必獲百倍的回報,領受公義的冠冕。

祝福《醒報》
雄心萬丈,
直奔標竿;
主意篤定,
奶蜜滿倉!

一把重燃火種的火炬

@胡幼鳳 楊士琪紀念獎主委、資深媒體人

臺灣醒報的存在常常提醒我:這個世界還有人肯為理想而活。而每次在我對媒體灰心時,醒報的存在就是一把重燃火種的火炬。

我在世新任教時,每年大一新生入學時,我教「媒體識讀」這門課都會規定學生去採訪新媒體,去研究他們如何生存,他們經營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而我很喜歡聆聽同學們去臺灣醒報採訪回來後,他們報告時都有種大開眼界的驚喜,這麼少的人員,沒有財團支持,卻能做到五媒合一,新媒體原來是可以如此充滿理想與想像。

由林意玲家客廳開始的臺灣醒報,能夠邁向第十四年,有如一個奇蹟,而這來自林意玲不凡的毅力,她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沒聽她抱怨,只聽到她如何用有些不可思議的方法,解決了問題。

有她所仰望的「大老闆」的眷顧,使她能夠兼顧理想與生存,也希望她的努力會讓這樣的奇蹟持續發生。

專業與健康是媒體王道

@劉伯恩 (馬偕紀念醫院第十七屆董事長、內湖長春診所肥胖症專科醫師)

疫情的衝擊,加速了許多紙媒的淘汰,甚至連一度市佔率第一的某大報,也要向一隻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到的病毒投降,黯然結束紙本的發行。

或許疫情的肆虐被診斷為最大的衰敗病因,但如從消費者(即讀者)的角度來看,紙媒仍然有其生存的空間,甚至成為日常生活的一環,我是學醫的,許多臨床的研討會會用實際案例來分析,我也想舉一個實際正面的實例來看待未來紙媒的勝出之道:這案例就是已成功「存活」了十三年的「台灣醒報」。

第一:許多綜合的紙媒,其內容雖然包山包海,可能也是要符合普羅大眾的胃口,因此擴充了許多鉅細靡遺的版面,但現今的世代,人們已被氾濫的海量資訊包圍到窒息的程度,能花在只看標題的時間已算奢侈,且大部分的內容並非「必讀不可」,久而久之,乾脆連動手翻閱都覺得是浪費時間。而醒報的內容就是有一種精簡又具「營養價值」的成分,讓讀者完閱後就有補充能量的「Feel」感。

其每一面的內容都像營養學所說的「必需胺基酸」,或必需「脂肪酸」,而且每個版面的「CP」值都蠻高檔,幾乎不會出現沒營養的:「填版」瑕疵。

第二:就是許多市面的媒體,其內容的深度及專業度不是很用心,或許讀者不能用學術的眼光來檢視報導的內容,但現代的消費者普遍的水準都比以前提升許多,不能再用「Common sense」的態度去呈現新聞報導。而醒報的一些醫學、科學、經濟學、甚至政治學及神學,其內容不只先進,更具學術深度的參考價值。

第三:辦報者及報社的員工,其核心價值並非以營利為宗旨,依我的淺見,他們都有”榮神益人”的使命與熱誠,才能在辛苦的大環境中,繼續為理想的目標前進。

對的事加上對的人來承擔,就是成功的基石,在此祝福「台灣醒報」在
林意玲社長的帶領下更加茁壯,並能更具影響力,並擴張其境界成為國家社會及所有百姓的祝福管道。

AA

堅持有成

@藍祖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堅持做相信的事,做對的事,而且做得周全細緻,沛然有成,恭喜醒報!

媒體信條與品質

@安平 (美國普世佳音新媒體傳播機構執行主任、宣教牧師)

「凡是真實的、莊重的、公正的、純潔的、可愛的、聲譽好的,無論是甚麼美德,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應當思念。」—聖經《腓立比書4:8》

使徒保羅的這段勸勉,在我看來像極了新聞傳播必修的《新聞業信條》(Cannons of Journalism )。這份自律規範於1923年由美國報紙編輯協會(簡稱ASNE)提出,奠定了西方新聞媒體人的倫理基礎,塑造了整個行業的專業精神,影響深遠。

媒體必須真實、準確而且真誠(Sincerity,Truthfulness,Accuracy),公平而不偏向(Impartiality, Fair play),莊重而負責任(Decency,Responsibility),自由而獨立(Freedom of the Press,Independence) ,很可惜,放眼全世界,今天能夠做到如此甚至說能以此為目標的媒體寥寥可數。

《台灣醒報》或許很小,但我很感恩更充滿欽佩地從其身上看到了這些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講,《台灣醒報》不是清流,也不是標竿,而是一個見證。見證了初心原來是可以持守的,神蹟原來是慢慢成就的,見證了基督信仰就是這樣活出來的。

成為鹽與光

@汪士淳(傳記作家)
聖經馬太福音記載耶穌期許基督徒,要在世上作鹽作光,這意思是要以無虧的良心參與社會,並成為美好見證,不是為自己,乃為榮耀天上的父。

媒體在民主社會裡一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有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的期許。然而在台灣社會,許多媒體在政治光譜上非藍即綠,以致往往淪為政權的附庸,要不成為啦啦隊,或者就是打手,專打異己。

《台灣醒報》在如此的媒體環境下創刊,扎根台灣至今十三年,純就媒體經營而言是十分不容易的事;而更特別的是,這份報紙是基督徒辦的,能夠獨立於藍綠之外,不畏權勢,以心靈誠實來報導台灣內外大小事。

我期待《醒報》能夠有更多更好的內容、更精闢獨到的評論,成為台灣社會的鹽與光!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