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西方國家對抗中國的態勢愈來愈明顯了!」國策基金會17日的研討會上,學者們預判美中之間的對抗局勢已經非常明顯,董立文教授認為拜登的多邊主義開始奏效,歐洲與中國合作的聲量已逐漸減少。蘇紫雲教授表示,連經濟性質較高的G7都開始談人權、台海問題,代表中國威脅受到歷史新高的重視,對我國有利。
西方將團結抗中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表示,除了G7以外,南韓、歐盟與南非等國家也參加G7峰會,而且在公報16條、49條與60條都明確提到中國,結論與先前G7外長會議差不多:強調台海穩定、嚴正關切東海局勢等,雖然在設立對抗一帶一路的小組上有爭議,但美歐其他抗中面向已大致抵定。
「歐洲雖然還是說要走自己的路,但關於合作的聲量已經比過去少很多!」董立文說,歐洲對中國的互動原則可按照義大利總理德拉吉所說的,分成合作、競爭與差異,歐洲的外交政策不受美國影響,但也不願受中國影響。另外,中國在國內幾乎都沒有報導,海外媒體則對西方對中的政策轉向非常透徹與悲觀。
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分析,此次G7與北約峰會可發現拜登主義逐漸浮現,從G7之前的美日、美韓峰會來看,拜登在處理完內政問題後,就開始積極組織民主國家的世界聯盟,過去不被官方文件記錄的台海問題,也開始進入聯合公報關注的範圍,對於中國威脅關注程度都明顯上升。
參與國際機會增加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張國城則認為,雖然過去大家認為中、俄是非常好的盟友,但對俄國來說,美、中之間關係不佳,卻又沒有要打仗,才是對俄國最好的戰略,因此中俄未來的合作也有限,主要會聚焦在能源供給問題。澳洲國立亞太學院講師宋文迪則提到,傳統對抗俄國的北約也將中國列入威脅,值得觀察。
他也認為,西方國家已經建立至少3層程度不同的抗中聯盟,美日澳、G7+3與NATO,「大家都上了美國的船」,而美國過去國際盟主的可信度也逐漸回歸,連日澳在美國沒有與會的防長會談都敢直接點名中國威脅,代表美國不會對東亞局勢袖手旁觀,這也象徵台灣參與國際的機會增加,需要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