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Fix America's Broken Health Care System, We Must Rethink Who Counts as an Expert
新冠肺炎大流行重洗「專家」的定義,真正瞭解現狀、掌握疫情動態的,其實是第一線的基層醫護與勞工,而非以往輿論與政府所依賴的各領域名人,但這些真專家往往也是最容易被社會忽略的一群人。
因此,除了一般認定的「理論專家」外,還需要參考第一線「實務專家」的意見,才能有效因應緊急狀況。
外界往往將「醫生」視為防疫有成的英雄,並加以追捧,護理師一再對媒體強調,事實上護士才是真正的第一線,因為輪班與工作性質緣故,需要與患者持續接觸數小時之久,而醫生、其他技術人員等可能只是短暫的探望並進行檢查,對於患者的實況掌握反而沒那麼詳細。
此外,護理師也更常接觸病患家屬,直接應對這些民眾的恐慌與無助情緒,並遭受極大的心理壓力、感到精神疲憊,卻也起到最大的安定作用,也是在疫情初期最先站出來提醒醫院防護設備不足、需採用遠距醫療等因應手段的族群。然而,護理師等專業醫勞人員所得到的尊重與稱讚遠遠不及醫師。
具有生理或心理部分殘疾的人口約佔美國總人口的26%,包括慢性病患者、屍體障礙者與精神病患者等,理論上沒有人比這些民眾更清楚,疫情是怎麼影響具有身心缺陷的病患,但「專業患者」的概念往往帶有一絲貶抑。毫無疑問的,專業患者是最常與醫療健保體系互動的群眾。
比起一般公認的「專家」只能用臆測的方式推論患者的需求,這些專業患者精確的指出美國疫苗接種策略的漏洞,另外,一個由殘疾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曾建立疫苗優先順序的追蹤面板,協助殘疾者確認自己的疫苗接種資格,以及可能的接種地點。
顯而易見的是,這些以往被視為弱勢、沈默的族群在大流行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就像是學者與業界之間必然存在著理論與實務上的落差,各領域的名人提出理論性的建議後,還需要這些真正在基層的「專家」提供實務經驗,才能最有效的因應各種社會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