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與生命愛的學習

邱慕天 2021/04/08 12:37 點閱 58738 次
因你們好像上帝一般,在你們的懷裡竟可承載、孕育生命——帶著上帝尊榮形象(imago Dei)的生命。
因你們好像上帝一般,在你們的懷裡竟可承載、孕育生命——帶著上帝尊榮形象(imago Dei)的生命。

基督信仰給這個世界最有價值的信息之一,應該是告訴這世界,你的存在是一件「禮物」:世界的受造是一樁神聖意志的實現,「生命」從上帝而出,被祂精緻地包裝,並透過父母餽贈給我們。

認識這位神、明白這件事,會幫助我們在這孤獨的世界打造一塊心田,相信自己是「無條件」被接納、被愛著。

無條件愛孩子

在孩子能夠自己跟神建立關係、認識這位神之前,我認為所有的父母都有一個天職,就是跟孩子說「愛的語言」,告訴孩子:你是被我們無條件接納、被愛著的;讓他們心中有一個堅實的堡壘,可以確信自己生而為人來到世界上本身就有任何人不可剝奪的價值;而不需要透過一些外顯的行為好表現、成就或條件交換,來獲得肯定,證明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價值。

在基督教神學中,這是父母的天職。因為父母親被上帝賦予生育的恩賜,是讓創造的禮物餽贈、讓生命得以誕生的媒介。

華人父母的反省

華人中作父母的,都需要檢視自己的內心和言語:我們以子女為榮,有多大程度是因為他有好表現、有可誇的成就,給我們在同儕中掙面子?

當我們對子女說出的「愛的語言」時,有多少程度是建立在條件和比較上:因為她/他是孩子中最爭氣的那一位、最少惹麻煩的那一位、讓我在公婆面前揚眉吐氣的那一位、讓我在親戚聚會光宗耀祖的那一位?

若孩子沒有機會被「無條件的愛」完全包覆,他成長的整個價值系統就會建立在「被比較的愛」。他也沒辦法真心愛他的兄弟姊妹,因為他們被放在競爭敵對關係。

不用條件交換

在她/他「外顯的自信」背後會是很大的自卑及空虛,因為出到外面,所有人都是透過她的外顯價值來評估或肯定她:聰明、美貌、成績、教養、學歷、財富、家世、朋友圈的按讚數、資本主義核定下的市場價值貢獻(薪資)...

這一切卻是「世界墮後的詛咒」,叫人不停地勞碌,以跟世界做條件交換。

進入、享受安息

但起初,神要叫父母先認識的,乃是上帝創造生命的姿態、伊甸園裡的安息——

神所造的一切,都被祂看為「好」。
毋須任何工作(works)或努力(efforts)的表現,僅僅是靜靜存在著,就「甚好」(ט֖וֹב מְאֹ֑ד),被祂以鍾愛的眼神欣賞凝視著。

生而為人,神的寶貝,都值得擁有、應當進入這樣的安息。
.

三種價值系統

最近讀一篇文章,提到人的自信和價值系統分成三種。

一、「外在」自信:來自於「他人眼光」。當被整套主流社會的外在價值體系肯定(作品得獎、擁有高薪、考上機師、成為網紅、被正妹或高富帥看上),這樣的「光環」給予我們自信。

二、「內在」自信:來自於自身「領受的召命」。真心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具有價值和意義。或許主流社會或旁人並不願賦予這樣的行為多少「光環」,或許資本社會也不願出高價來購買你這樣的勞務。但驅策我們內心從事這項志業的熱情,本身就是最大的回報。

三、「絕對」自信:那必須來自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只能來自於神。這樣的自信比一切其他來源都可靠、不能被任何事物所奪去,也讓人真正可以在逆境中保持正向喜樂和樂觀。

無法與主愛隔絕

正如保羅在聖經上所說: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迫害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有能力的,是高天的、是深淵的,或是任何別的被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 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的。」(羅馬書8:35-39)

學習「愛的語言」

每個人的自我價值都或多或少,按比重被自己分配在上述三種來源當中。但一個人依靠「外在肯定」獲得自信的比例越大,心底的自卑焦慮和不安全感就越重。

很多時候,這種自卑焦慮和不安全感,就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所以我們尋求「友誼」、尋求「親密伴侶」的救贖。

——但那仍然不是「無條件的愛」。
我們最好的「友誼」、最親密的「伴侶」,更多基於「內在價值系統的吻合與相互理解」。我們必須擁有「內在自信」,才能與另一個靈魂對等地交流與傾聽。

「無條件的愛」並不來於世界;世間一切的愛都有條件。

因此,神獨獨將這麼一件很重要、極重要的任務,給予父母:就是真正地認識神,習得並享受無條件的愛;好讓你們能夠給予子女無條件的愛、對他們訴說像是上帝愛他們一般的「愛的語言」。

因你們好像上帝一般,在你們的懷裡竟可承載、孕育生命——帶著上帝尊榮形象(imago Dei)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