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局勢撲朔迷離 我應因勢利導(20210331 黃介正)

醒報編輯 2021/04/05 08:53 點閱 183216 次
在任何涉及海峽兩岸的問題上面,必須顧及到給海峽兩岸恢復對話預留餘地。(網路截圖)
在任何涉及海峽兩岸的問題上面,必須顧及到給海峽兩岸恢復對話預留餘地。(網路截圖)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黃介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文字整理:竇興韻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今天來談關於兩岸議題,是否會兵戎相見?台灣會不會遇到戰爭的危險呢?當拜登總統上任後,對於兩岸及台灣的政策,大家也十分好奇,到目前較新的消息是,拜登政府還是要奉行一中政策,不見得會出兵來幫助台灣。很多人擔心台海不平靜。

而兩岸的關係到底是卡在哪裡?是習近平的態度嗎?我們怎麼樣看待臺灣的安全問題?當然這還牽涉到民進黨政府,應該提供民眾一份戰略形勢判斷,讓民眾了解政府的政策,大家才可以安心。請黃教授分析一下。

戰略地位須自覺

黃介正:《孫子兵法》上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現在美國跟中國,進行著長期的強權戰略競爭,可能時間上會延長到未來的15到30年。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台灣夾在兩強中間,就更凸顯了重要性,以及危險性。

中國大陸最近要「站起來、富起來、邁向強起來」共組中國夢,中國人民與政府越發有自信,想要建構一個與其國家地位相對應的經濟、外交,和軍事實力,開始向外展示它的實力的時候,第一個就會碰到台灣,也碰觸到美國在整個亞太地區長期單邊獨霸的狀態。於是台灣夾在兩強之中,變為一個戰略要區。

見解不同壓力大

最近1年半到2年以來,由於過去川普總統採取的強硬施壓政策,使得中國大陸的回應,都會間接或直接投射到台海周邊的區域安全。這些現象使得歐美很多人士開始越來越擔心台海發生戰爭;但相反的,依據台灣國內過去18個月的民調,約有5成2到7成9,都認為中國大陸不會對台動武。

我個人最憂心的,就是當歐美人士都認為中國大陸會打,但台灣人民大部分認為不會打,兩者之間見解的差異反而造就更危險的境地。

台灣無戰爭準備

因為當歐美國家憂心台海發生戰爭的時候,卻看到台灣沒有增加國防投資、不恢復徵兵制度、後備動員改革速度緩慢,而軍事投資項目緩不濟急,以及人民對於建軍備戰、兵凶戰危的意識如此之低,就會給台灣帶來很大的危險。

這個壓力對於台灣的政府來講,一方面是感受到外國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得不到社會民意的支撐,就會產生兩個極端,一個極冷、一個極熱的回應,就有比較大的決策風險。

問:剛剛的分析歸納起來,就是台灣社會長久以來不感覺會有戰爭,特別是民進黨政府,口頭上說「不畏戰」,實際上也「沒備戰」。

因為不管是兵役制度、後備動員、建軍備戰、國防投資,甚至最近的飛機失事,我們連打都不用打飛機就都掉光了;這些都讓人民感覺台灣社會上,對於戰爭的風險,特別在民進黨政府之下,不會那麼的緊張,甚至覺得即使打來我也不怕,這樣的話,對民眾是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

相較以色列來看,這個小國家是很緊張的,但台灣感覺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長久以來也感覺,民進黨政府覺得不怕打仗,因為有美國挺我們;但美國早就不想介入別國的戰爭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狀況,因為美國希望我們買他的武器,台灣又不想在國防預算上花太多錢,但同時,台灣也不想跟大陸和好,不太想跟中國談判。您覺得是一種智慧的做法嗎?

決策難預測

黃介正:這其實面臨比較困難的局勢。除了美中強權競爭以外,另外就是我們如何面對對岸領導人的心思意念和決策風格。習近平作為一個自詡甚高,且在第一任期就把自己冠名寫入中共黨章裡面,達到了「黨管一切、定於一尊」史無前例的位置,也就是毛澤東以後最有權力、集中於一人的政治地位。

那就產生了兩種現象,或者說見解:因為非常有自信、大權在握,所以習近平不認為需要用非和平手段去解決台灣問題;尤其是他曾長期在福建任職,也有一些台灣的朋友,所以比較有自信、有能力、有決心,可以用和平手段解決兩岸統一的問題。

另一方面,習近平的決策風格是不准別人忤逆他的意見,非常強勢的決策作風
所以從他接任黨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後,就一再強調要備戰打仗,共築強軍夢,「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這些要求。

上會採取比較偏向什麼樣的手段?什麼是習近平絕對無法容忍的底線?以及在不碰觸中國底線的前提下,若兩岸或中國內部有可能發生突發變局的時候,會不會使得對台使用武力變成選項之一,就變得比較難估算。

所以對於台灣來講,壓力很大的就是,如何去準確判斷中國大陸的決策模式以及其過程。

問:那請問台海的和平或戰爭,對共產黨或對習近平、對民進黨,以及對美國來說,最大的利益是什麼?

美、中、台三方利益

黃介正:對中國大陸來說,要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不能存在兩岸隔海分治的事實。所以中國大陸的最終目標和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夠用非戰爭的手段將兩岸統一。這樣才能徹底掃除所謂的百年屈辱。

在美國方面的話,目前美中的競爭態勢已經形成,對美國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夠聯合第一島鏈國家,包括南韓、日本、台灣、菲律賓,以及東南亞國協國家形成一個強固的聯盟網,對中國大陸東出太平洋能夠形成阻絕的作用,把中國大陸的影響勢力範圍限縮在第一島鏈之內,美國也得以維持二戰以後獨霸太平洋地區的地位。

對於台灣的利益來講,有過非常多的分析,但說白了,最大的利益就是和平、發展與生存。我們要等待未來的時機,再尋求政治的解決,不要在海峽兩岸不對等的情況下,去處理兩岸人民交流所衍生的事務性議題,以及長達72年來,無法解決的政治分歧。

問:黃老師的分析非常清楚,也就是兩大之間難為小,台灣在美、中兩強鬥爭中,應該兩邊都不要得罪,跟兩邊都交好,讓他們打不成,也不會造成緊張狀況,對於台灣的安定、繁榮、和平發展會是最好。

現在看起來民進黨政府是比較親美的,對中國大陸採取比較激烈的態度,也是因為國內的民粹所致,那您覺得最有智慧的做法應該是什麼?

民進黨依附美國策略

黃介正:老實說,從1949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台以來,就一直是以親美為政策主軸,但是過程中經歷執政輪替等,親美的程度會有所不同。

親美從好的方面來講,我們能有自己的主權,以及外交利益上的自主空間,但民進黨讓外界感覺把自主空間交給了美國,等於是完全依附美國的大戰略,認為在美國的戰略設計之下,我們完全的附從是保護台灣利益最大的選項。

但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點,是因為民進黨沒有辦法跟北京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沒有選擇才只好全盤依附美國,但民進黨沒有選擇,並不代表台灣不應該有選擇,所以從台灣的長遠利益來看,維持跟中國大陸的必要關係,才是維繫台海安全、繁榮、和平和穩定的一個關鍵。

離上帝太遠

我以前曾說過,「台灣距離中國太近,離上帝太遠。」如果我們明明知道,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的經濟夥伴,但同時也是最大的軍事威脅,可見兩岸關係是非常重要,且必須去處理的,而不是將兩岸關係的決定權,交在華盛頓的政客手中。

問:如果今天角色對調,換成您是蔡英文總統的話,其實也很難去做決定,一方面,覺得應該好好跟北京坐下來溝通,應該伸出橄欖枝,不要再與之對抗。可是另一方面,面對國內的民粹如此的反中,有部份也是民進黨操作出來的,那到底該採取什麼態度跟做法呢?

顧及感受低調合作

黃介正:我覺得這個短期的解決方法,首先,政府不能帶頭去營造「反中」的氣氛,反而要去營造「和中」的氣氛,第二,在任何涉及海峽兩岸的問題上面,必須顧及到給海峽兩岸恢復對話預留餘地,第三,跟美國之間的交往可以加強,但是少做宣傳,台、美關係交好,中國不是不知道,但沒必要大張旗鼓、大搞宣傳,這對北京來講,面子掛不住。

所以我認為台灣跟美國要維繫良好的關係,但要儘量低調,尋求實質的強化合作。但也讓中國感覺到台灣政府口徑一致,府院黨不會說不一樣的話,那麼一心一意地表達,我們願意尋求兩岸和平跟穩定交往的這種意念,才有可能讓北京覺得能跟台灣從事比較穩定的來往。

我覺得,現在政府的政策與作法必須要調整,不然把決定權完全交在美國的手中,反而有可能為台灣帶來更大的風險。

問:簡單來說,就是兩邊都不要得罪,要有智慧和在中、美之間找到我們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