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勿臨渴掘井 抗旱要有策略

醒報編輯部 2021/03/28 13:09 點閱 4823 次

台灣降雨量四季分配不均,豐枯各異,而以每年6月到次年2月的雨量多寡最為關鍵,雨多則淹水,雨少則乾旱。回顧過去二十年的紀錄,今年旱象最為嚴重。台中、北彰化、苗栗將於四月六日起實施「供五缺二」,分區供水的戶數達106萬戶。

前瞻計劃大跳票

目前累積雨量750毫米,是二十年來最少的,2002年同期雨量1580毫米,是目前的兩倍,仍導致347萬戶限水,可見目前的限水還只是冰山一角,若沒有及時雨降下來,今年限制供水的戶數還要擴大,而需水孔急的科技大廠,恐要面臨斷水減產危機。

經濟部已推出若干「臨渴掘井」的緊急措施,行政院也宣布未來十年將投入1600億新台幣改善水利措施。事實上,五年前「前瞻計畫」已投入2507億,當時保證「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的美麗前瞻全部跳票。看來灑錢辦事、工程思維並不能抒解台灣水情問題。

全球環境變遷的影響將越演越烈,台灣雨量的時空變化也將走上「旱者越旱、澇者越澇」的兩極化,政府要以公共政策來完善水情良善治理,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在因襲以往發包施工,與地方分食預算大餅的爛戲碼了。

抗旱六大要務

朝野應和衷共濟,儘速開始下列公共政策立法與施行:

1、適度提高水價,促使民眾普遍節水省水。台灣人日用水量約274公升,比世界平均250公升高,此與台灣水價偏低有關,台灣水價每度11.65元,為全球第二便宜,是各國平均價格(47.17元)的1/4。台灣水價已凍漲27年,不合理的低水價,等於是以國民稅收補助所有用水大戶。

2、對用水大戶徵收「耗水費」,但是要精算費率,逐步拉高,一方面不能傷害其國際競爭力,另方面又能鼓勵其採用新的水科技,例如加強利用雨水、污水、再生水與海水淡化。水科技發達的以色列每度水70元,是台灣水費的7倍,可說明為何該國能在沙漠裡發展綠洲濃業及海水淡化。

3、積極改善水管漏水率。目前台灣每年漏掉12億公噸、約等於兩個曾文水庫的儲水量。2006年郝市長上任台北市長時水管漏水率約27%,他卸任時改善至13%。柯文哲上任至今,只改善一個百分點,可見事在人為,施政重點與決心魄力是重要因素。

4、加強集水區土地利用管制,減少汙染與土石崩坍,應以翡翠水庫為表率,單純化水庫用途(供水、發電),減少觀光與遊憩對水庫的衝擊,才能延長水庫壽命,保障水庫水質。

5、山麓丘陵地帶為台灣西部平原地下水的自然補注區,應加強其土地分區使用管制,妥善保護,避免汙染產業及新建高爾夫球場導致汙染,或興建住宅區而水泥化。

6、加強地下水管理,保障高鐵的雲林路段安全無虞,台灣西南沿海的地下水不要被海水入侵。

以上六大策略必須同時並進,政府應展現決心,勿讓缺水、限水事件重演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