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的歲月》我的黑膠時光

朱全斌 2021/02/09 14:13 點閱 5820 次

在我讀小學的民國五O年代,家中最重要的物件就是落地式的電唱機了。它是一體成型,包含了唱盤、喇叭以及收音機在內的音響,美麗的造型以及講究的烤漆讓它成為客廳中最顯眼的一張傢俱。

從收音機到唱機

在電視還沒有出現以前,我們家最主要的娛樂就是聽音樂了。我最早的記憶是跟著母親從一台可收聽短波的真空管收音機中學唱流行歌曲,那些歌曲都是曾經在大陸流行的,像是周璇唱的《鍾山春》,母親說歌中唱的是她曾經住過的南京,唱歌的人有「金嗓子」之稱,但我只覺得那歌聲尖細地有些刺耳。

當這台德國德律風根的豪華唱機出現之後,那台由大陸帶來的老收音機就被冷落了,一家人開心地探索著新的黑膠世界。父親拿出一張從大陸帶出來的手工老唱片,是單面78轉的,整張唱片是一幅彩色的圖片,美麗的婦人跟小孩坐在聖誕樹旁,裡面只有一首歌,是白潘唱的《White Christmas》。

收藏起唱片

之後家中就開始有了唱片收藏,那時唱片都是10英吋的,重視教育的父親首先買給我們的是一張教英語發音的「萬國音標」以及一整套「林格風」英語課程。之後碰到梁祝帶起的風潮,又有好幾盒黃梅調電影插曲唱片。

喜歡聽紫薇歌聲的母親買了她那張暢銷的《綠島小夜曲》,這可是四海唱片的本土製作,據說賣了二十多萬張。隨著電視節目群星會的出現,家中陸續也有了美黛、謝雷、張琪…這些歌星的唱片。

浸在熱門音樂裡

在12英吋唱片(LP)開始風行時,我已經是一個聽熱門音樂的青少年。記得那時我的休閒時光幾乎全被西洋歌曲佔領,放學回家必聽廣播上介紹的美國告示牌排行榜,到了週末,就去西門町的中華商場採購。

中華商場共有八棟,唱片行幾乎都集中在位於武昌街跟成都路之間的信棟,我常光顧的有一樓的哥倫比亞、環球跟新新唱片行,偶爾也會到二樓的佳佳唱片找貨。店家都提供試聽服務,我通常只會把A、B面的第一首聽過,喜歡就買。

會這麼闊綽是因為實在太便宜,那時流行的翻版唱片因為成本低,一張只賣十塊錢,如果是原版唱片就要二、三十倍以上。價格低卻利潤很高,所以有許多年輕人就流行合夥做起了開唱片行的生意,著名的音樂人張培仁高中畢業就捨升學而投入這個行業。

千張唱片化為灰

那時還流行將排行榜歌曲編輯成專輯販售,像是「學生之音」、「黃金時代」都非常暢銷,雖然貴個兩、三塊,卻搜羅了所有想聽的歌,對荷包不寬裕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大福音。

在卡式錄音帶出現前,我的唱片收藏已經有上千張,後來家中一場大火全部化為灰燼,許多青春記憶也隨著被埋葬了。拜數位科技之賜,最近又可以從許多網路平台重溫當時喜愛的歌曲,在聆聽中,年輕時的活力也彷彿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