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風波不斷 吃蔬果如何健康?

李武忠 2021/01/21 15:30 點閱 4202 次

國內萊豬進口食安疑慮未解,為確保國人健康,不妨少吃紅肉多吃蔬果海鮮。根據最新由美國官方公布的「2020-2025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除建議少吃紅肉及加工肉製品外,所建議的健康飲食攝取包括;蔬菜,水果,穀類(至少有一半為全穀物註;全穀物係指含有麩皮,胚芽,和胚乳的完整穀粒,全穀物食品所含的微量營養素要比精製穀物多)。

改吃蔬果、海鮮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無脂、低脂奶製品、深海魚類、豆製品、堅果等);油脂(植物油和食物中的油如海鮮和堅果)等,強調蔬果及海鮮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應儘早納入民眾日常的飲食。

該膳食指南係依據最新的科學證據以及對國民健康狀況的調查,雖然東西方飲食習慣不同,但因國人尤其年輕族群的飲食習慣已逐漸西化,因此該膳食指南仍深具參考價值,也有助於蔬果及海鮮的消費。

有助提升免疫力

水果和蔬菜不僅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更能增強免疫系統,有助於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因素,例如超重/肥胖(全球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已從1975年的4%上升到2016年的18%)、慢性炎症、高血壓和高膽固醇。

世界衛生組織 (WHO)建議每人每天至少應攝入400克或五份水果和蔬菜對健康有益(最適量則依年齡、性別、體能活動等而異);蔬果亦有助於孩童的成長、免疫系統及身體發育,嬰兒六個月大時即可添加水果和蔬菜,並將其作為終身健康膳食的常規組成分。WHO認為如果適當增加水果和蔬菜的食用量,估計每年有可能拯救多達170萬人的生命。

加強蔬果市場供應鏈

不過由於蔬果易腐,目前開發中國家生產的水果和蔬菜在收穫和消費環節之間的供應鏈中損失率高達50%,必須加強供應鏈生產到消費各環節的處理,將損失和浪費降到最低,也可以降低環境足跡。

另,若干生食或未經烹飪的蔬果和海鮮,很可能受到病原菌及化學有害物質汙染,而帶來食源性疾病(係指經由攝食方式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或有害物質所導致的疾病)的風險,應該加以避免並遵守食品安全五大要點包括:保持清潔、生熟分開、作熟、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以及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落實「食農」教育

台灣蔬果產值每年達1702億元新台幣,為拓展外銷,政府每年編列大筆經費從事促銷,但是效果並不顯著(2020年冷凍蔬菜出口金額為0.83億美元佔總出口額的1.7%,生鮮及冷藏水果出口金額為1.83億美元佔總出口額的3.7%)。

除了應改變「沾醬油」、「放煙火」式的宣傳手法外,應該透過日常生活的宣導讓民眾了解多吃蔬果的好處,尤其孩童,因為味道外觀或口感不喜歡蔬果,卻不知道蔬果對健康及營養的價值,這些應列入「食農」教育的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