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兩岸經濟脫鉤知易行難

戴肇洋 2020/12/24 16:29 點閱 4887 次

在美中貿易暫緩未歇及新冠病毒持續肆虐不安氛圍中揮別2020年,最近《經濟學人》在專欄中特別將今年台灣經濟的驚艷表現,歸納為,未受到疫情威脅,採取封城外,也在於疫情衍生遠距商機需求,引發電子資訊產品出口暢旺。
以及台商返台投資,活絡產業升級轉型動能,讓今年台灣經濟成長是四十年來首次超越中國。

經濟規模不足難創新

今年台灣經濟瞬間亮麗表現,卻讓部分較主觀的學者專家自我膨脹指出,沒有接軌中國市場,不致造成脆弱化,甚至沒有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更不致於導致邊緣化。

然而,《經濟學人》並未預測「未來10年」台灣經濟成長能持續超越中國,甚至認為台灣經濟規模不足,不但難以創新經濟成長模式,而且不易擺脫中國經濟磁吸。這些既有現實,或許從部分經濟指標的趨勢發現其端倪。

對中貿易大順差

依據海關總署資料,台灣對中國(包括港澳)的貿易從1992年的僅有155億美元,成長至2020年1至11月的1,952億美元,占整體出口的43.8%。再者,貿易順差從1992年的130億美元,增加至2020年1至11月的1,277億美元。顯示,中國不但是台灣的最大出口地區,而且台灣單方享有貿易順差,如果沒有中國市場需求,台灣對外貿易將會存在貿易逆差,勢必影響經濟成長。

其次,再從2020年1至11月對外貿易產品面來看,電子資訊兩大產業因受惠中美貿易戰火轉單及疫情蔓延衍生商機之賜,而大幅成長,相對其他產業卻較去年同期衰退8.8%。若從地區別來看,出口中國(包括港澳)比重上升至43.8%,出口美國比重成長為15.3%,相對其他地區出口則較去年同期衰退0.3%。

由此能看出,今年台灣經濟表現是集中兩項產業、兩個地區的需求,這種屬於局部復甦,難以自我誇耀經濟創新成長模式,甚至不易掌握未來是否持續榮景。

台商赴陸投資成長

此外,在中國實施『十四五(2021~2025)』規劃推動「內循環經濟」政策聚焦內需市場,以及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願景下,其所存在的消費潛力,使得台商赴陸投資再度逆勢成長。依據中國官方資料,2020年1至10月共計核准台商投資47.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年增47%。

上述現象其實反映一個事實,也就是說過去四年以來,兩岸經濟關係飽受非經濟因素衝擊;但是,這些非經濟因素卻又無法超越替代兩岸在許多產業上所建立根深蒂固的「相互需求」,產業供應鏈結依舊在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牽引下持續運作。

展望未來,我們非常盼望兩岸都能減少人為政治考量,同時給予經濟更多自然發展空間;尤其需要充分尊重市場法則,如此始能讓兩岸經濟的互動往來建立可大可久「新常態」,共同迎接前所未有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