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接連颱風侵台 全球颱風反常多(20201111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20/11/11 19:59 點閱 73947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郭淑鳳、臧品安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最近颱風在台灣出現一種不尋常的狀況,在颱風季節的暑假,沒有什麼颱風生成,或都是擦邊球,但是到了10月底、11月初,接二連三好幾個颱風,好在也不衝著台灣。

最近才剛剛有兩個颱風靠近或是擦過台灣。請教賈博士,你過去在氣象局是在長期預報課,看今年靠近台灣的颱風有什麼特質?

賈新興:今年颱風季有一些特色,旺季的7月颱風季都沒有颱風生成,到8月份,颱風又大爆發,有7個颱風生成,但這7個颱風在我們台灣周邊形成,卻都過門不入。有一個米拉克颱風比較近一點,有發布海警。

9月,颱風相對是比較安靜一點點。不過,到了10月,整個西北太平洋的海一直非常不平靜。10月份,往年只有3到4個颱風生成,但今年竟然有7個颱風生成。

但是這7個颱風其實也都沒有對我們造成影響,都跑到南海、菲律賓、越南,所以對菲律賓跟越南影響比較大。

旺季不旺淡季大爆發

一直要到前陣子「閃電」颱風才非常靠近台灣的恆春半島附近,差一點點登陸,特別是在東部、東南部帶來比較大的降雨,這是今年颱風最主要的特色。颱風旺季不旺,但淡季的時候反倒是颱風大爆發,這是第一個特徵。

第二個,今年22個颱風生成,勉強來說,大概就只有閃電颱風算輕颱,因為它有發布陸上警報,而且有造成一些傷亡。

第三個,今年颱風季降雨異常偏少,導致台灣各個水庫的水情吃緊,除了翡翠水庫以外。

這是今年颱風季最主要的特徵,造成這個特徵最主要的大環境的氣候現象,是跟我們今年反聖嬰現象的成形有關。反聖嬰現象的成形,會讓颱風比較難生成,靠近台灣附近的颱風生命期比較短,強度也沒那麼強。
問:總的來說,今年颱風很少,或是沒有經過台灣,臺灣是保住了,因為如果颱風帶來非常大的破壞,我們也受不了,可是缺點就是少了颱風挹注水庫的水量。這方面請教汪教授怎麼看?

氣候暖化颱風異常

汪中和:今年颱風不管是在太平洋還是大西洋,其實都蠻異常的。大西洋今年的颶風數量高達29個,打破歷史紀錄,上一次最多的是2005年,有28個。氣候暖化在全球大洋讓不管是颱風、颶風的強度也好、數量也好,跟過去來比都非常的不一樣。

氣候暖化現在已經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這是第一個大環境。第二個就是今年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特別的強,而且位置特別偏西,所以影響到台灣。台灣在7月沒有颱風,今年22個颱風基本上,絕大部分也都是閃過台灣而去,所以我們今年是一個幾乎沒有颱風登陸的一年,當然對我們的水資源有很大的衝擊。

這是暖化下的副熱帶高壓的異常情況。第三個是海溫,今年不管是西太平洋或南海的海溫都偏高,帶來的結果就是,熱帶性低壓多,台灣颱風形成的也比較突出,尤其是10月。剛剛賈老師說有7個,幾乎是往年的兩倍。

所以在這種暖化的大環境下,我們將來還是要面對這種大氣高壓的異常,還有海水高溫突出,所造成的能量提供。今年大概是一個太平洋高壓,加上海洋熱能,兩個結合所帶來的很特殊的狀況。

問:我想請教兩位,針對剛剛所提到的,發現颱風量的多少,跟它帶來的雨量或造成的災害不一定成正比。比如說,剛剛提到太平洋有22個颱風,大西洋有29個颱風,數量都算多,但事實上,它所造成的天然災害,或者它所帶來的雨量跟它的數量不一定相符,是嗎?請問一下賈博士?

賈新興:確實。一般來講,颱風生成個數多,不見得代表侵襲台灣的颱風數一定會多,這沒有必然關係,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如果對台灣來講的話,颱風的強度,它對我們災害的影響當然會有部分是因為強度的關係。

秋颱、西北颱強降雨

但是,我們如果去看過去台灣幾個比較重大的颱風所造成的災害,通常大家的強度大概都是在中度颱風左右的等級,因為台灣比較怕颱風帶來的降雨。所以過去這些異常颱風的降雨,基本上有一些模式。

第一個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西北颱。這種颱風通常是在台灣東北角附近外海通過,那麼它帶來的降雨比較多會落在桃竹苗山區。這種西北颱所帶來的強降雨,很容易造成大台北地區淹水,不過,員山子分洪蓋好後,西北颱對台灣的衝擊跟影響相對減少。

第二種我們看到,對台灣造成比較大衝擊影響的颱風是,颱風過去之後,引進西南氣流,比較正確的講法是,颱風所帶來的西南氣流的影響,會造成中南部更多的降雨。所以颱風雖然遠離了,但是它後面的降雨更可觀,像莫拉克颱風就是最典型的,還有像賀伯颱風也類似。賀伯颱風它是西北颱,又引進西南氣流。

第三種颱風大概在現在這個季節比較容易看到,就是所謂秋颱跟東北季風的「共伴」所造成的異常降雨,特別是對東北部的宜蘭或北部山區比較會有重大的影響。像這個2010年的梅姬颱風,2000年的象神颱風都是類似這種異常,東北季風跟秋颱共伴的降雨。

所以颱風生成次數多,不代表侵襲台灣的颱風個數就多,颱風侵台的強度,也不代表越強對我們造成的災害越大,要看它的路徑,還有颱風是不是有跟季風交互作用的影響,這種威力才更大。

問:謝謝賈博士這麼詳細的解說,讓我們能夠明白,颱風的生成跟它的影響,跟所有的氣流附近的一個交互關係。那我請教一下汪中和教授,剛剛提到,整個颱風季一個颱風就可以把台灣搞得很辛苦,這個可以舉一些例?

第二個就是說,剛剛汪老師特別提到,太平洋有22個,大西洋有29個。如果是這樣,我們計算它的數量的意義何在?如果一個就會影響很大,那也不需要29個,或是也可能29個,一個都沒影響?

汪中和:是,颱風的數量跟一個地方受到颱風的災害,可能沒有一定的關係,不過數量多的話,侵襲的機率就會比較高。像2001年有7個颱風侵台,納莉就是其中一個,所以納莉是對我們台灣北部造成最嚴重的一個颱風。那年侵台的颱風就比較多。

2010年剛剛賈博士有說,梅姬颱風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很大。可是2010年侵台的颱風數量就很少,因為那一年的整個西太平洋颱風只有14個,14個裡面居然也產生了一個對我們造成重大衝擊的梅姬。所以颱風的多少,其實跟我們受到颱風的衝擊通常不一定相關,要看它對我們造成的雨量跟風力。

風力及熱量累積

不過,剛剛賈博士講了一點很好,過去颱風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大部分都是降雨,可是未來風力還是需要特別注意,因為現在颱風的風力隨著暖化的影響,還有它在海面上經過,熱量的累積都很可觀。

如果它的生命期超過4天,甚至7天的話,累積的能量會非常的大,往往會超過強烈颱風的等級,在美國就變成超級颱風,每小時的風速會超過250公里。它帶來的衝擊,不管在哪個地方都是非常嚴重的。

問:最後請教,現在是11月中旬,是不是颱風也該告一段落了?請教兩位,11月中旬了對颱風還不能掉以輕心嗎?第二是我們該如何去面對未來,我知道以前十二月都還有過颱風?

賈新興:對,進入11月之後到12月,平均我們大概就是有3到4個颱風生成,確實颱風的活躍慢慢進入比較淡季的時間點,這是第一。第二,在淡季當中,會不會就沒有颱風影響我們?不一定。

剛剛主持人有提到,其實我們在2004年非常異常,12月竟然還有颱風侵襲台灣,南瑪都颱風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所以我想,面對颱風這種劇烈天氣,當然我們不需要過度恐慌,隨時掌握好颱風預報的情資。

問:好,汪老師給我們做個結論。

汪中和:我們對颱風是又愛又恨。它來了,會造成風災,它不來,會造成旱災。它來了,雨量多又導致洪澇,所以颱風是我們常年一定要去面對的風險。

以氣候暖化現在演進的趨勢來看,未來的風力還會增強,雨量其實帶來的衝擊也會變大。所以對台灣來說,不管颱風怎麼樣,多還是少,我們每一年在颱風汛期開始的時候,其實都要加緊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