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雪梨的經濟與和平研究所(IEP)本月上旬發布一份「2020生態威脅報告」(Ecological Threat Register 2020),指出隨著全球氣候危機帶來的生態災難日益嚴重,導致超大規模的難民潮和更劇烈的區域衝突對抗,在未來30年內可能使31個抗災能力薄弱的國家,產生多達12多億流離失所的人口,將對全球造成巨大影響。
這份報告彙整了聯合國所轄各單位、糧食及農業組織、國內流離失所問題監測中心等歷年的數據,以及該所過去對各國環境防災的社會經濟指標研究,針對未來人口增長、水資源壓力、糧食缺乏、乾旱、洪水、風暴以及氣溫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全面評估世界各國面對這些威脅的調適韌性能力,相當有參考性。
缺糧斷水風險增加
該報告清楚的指出,不斷升高的生態威脅對全球的和平構成嚴重的挑戰,沒有協調一致的全球合作,缺乏糧食和水資源的風險只會增加,如果再不採取緊急地有效行動,從一國的內亂、區域間的騷動,直到國際衝突將會大幅度的加劇,這是世界性的危機。
近年來,全球的水資源受到極端降雨、氣溫上升和其他生態環境的影響,全球可以利用的淡水比50年前減少60%,當前已經有26多億人面臨高缺水的壓力;預計到2040年,缺乏水資源的人口還會增高到54億人,超過了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在糧食方面,隨著人口的增長,糧食的需求會增加50%,將會有35億人過著難以溫飽的生活。
環境難民釀危機
這些令人難以想像的數字,殘酷的勾勒出未來基本生活安全的嚴重危機,帶來的當然是更多的資源爭奪,以及更大的暴力衝突;例如僅在過去十年中,全球與水資源有關的衝突事件就增加了270%,這些不穩定因素不僅破壞經濟和政府的穩定,還產生大量的環境難民。
根據該報告的預測,到2050年將有141個國家會面臨至少一個以上的生態威脅,而印度、中國大陸、巴基斯坦、伊朗、肯亞、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等國則是面臨多種災害的複合性傷害;其中最貧窮和基礎建設最脆弱的國家,由於沒有足夠的因應能力,即使是很小的生態威脅和自然災害也可能導致大規模的人口流離失所。過去數年來,這些脆弱國家因自然災害死亡的人數,比已開發的國家多了7倍以上,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過濟合作可減緩威脅
另一方面,比較富裕的已開發國家,例如北歐和中歐的瑞典、挪威、德、法等國,雖然面對的生態威脅較少,能較好地去因應自然災害的衝擊,然而卻要面臨大量氣候難民潮的湧入,連帶使得這些國家也有巨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影響。因此該報告大聲疾呼,國際合作和與極端氣候有關的援助,對於減輕弱勢國家的傷害,以及提升更好的抗災建設是世界健全發展至關重要的事。
本月21日我們剛剛過了今年的「國家防災日」,這個重要的紀念日不但指出臺灣位在災害風險最敏感的地區,未來全世界的生態危機也會帶給我們更大的壓力和挑戰。面對內外接踵而來的危機,國家級的防災規劃不但需要持續強化,提高因應的層級與投注更多的資源更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