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重組供應鏈的迷思與現實

戴肇洋 2020/09/16 13:17 點閱 2663 次

在數日前,美國在台協會邀請日本、歐盟等駐台單位與我們的政府部門共同舉辦「重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夥伴之間韌性論壇」,其目的在透過合作以打造排除中國市場的供應鏈網絡。若從論壇旨意來看,顯然是美中對抗升溫之下,美國連結夥伴圍堵中國戰略的一環,同時拉攏台灣選邊站隊。

重視產業供應鏈

2018年美國掀起美中貿易爭端之後,隨著對抗從貿易不斷延伸至科技,讓過去以來依賴中國扮演全球供應鏈之模式開始蛻變,進而加速重組。尤其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迄今未熄,在重創國際經濟的同時,由於供需無法預測,除讓供應鏈的「準度」變化外,同時讓供應鏈的「長度」轉型,甚至在美中對抗脫鉤下重新選擇全球供應鏈。

無庸置疑,過去以來全球產業在比較利益考量下進行專業分工,享受極致效益,形成「長鏈效應」。然而,面對美中貿易爭端延燒及疫情持續肆虐,在難以掌握變數干擾下,去全球化、去集中化分散市場風險,已逐漸成為供應鏈的發展趨勢,美國藉此規劃連結夥伴圍堵中國戰略是否可以奏效?

中國掌握復甦優勢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統計顯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成長之下,雖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不如以往表現,僅有呈現小幅增長格局;但中國卻又能夠在新冠肺炎疫情威脅中有效控制疫情,領先仍陷入疫情糾葛的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快速擺脫衝擊、邁入復甦。

若中國經濟持續相當幅度成長,則將有助於在未來5-10年中取得經濟發展絕對優勢,這些情勢促使全球許多國際企業調整對中國投資環境的風險評估。

此外,值得重視的是,雖川普公開揚言與中國大陸經濟之脫鉤,威脅利誘中國大陸境內美國企業回流投資,但最近從上海美國商會公布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受訪美企沒有遷廠計畫,若有遷廠計畫,則是以東協國家為優先,僅有4%願意將製造移轉回美國。

難令各國「去中」

此意味著,川普所期待的經濟脫勾戰略,恐難讓全球的供應鏈網絡「去中國化」;部分國際企業轉往東協國家,其實是供應鏈的延伸或調整,並非連根拔起、斷絕往來。尤其11月中旬東協峯會完成簽署RCEP生效之後,中國所主導的亞太區域供應鏈網絡,將會更加屹立不搖。

在此同時,面對中國經濟逐漸復甦,未來將持續扮演全球供應鏈網絡的主導地位之下,與其允諾加入美國重組供應鏈戰略,不如重新評估個別產業全球供應鏈發展生態,尤其中國在RCEP影響日益提高,以及占台灣對外出口貿易的比重不降反升下,台灣產業除因應RCEP可能帶來的衝擊之外,必須積極規劃找出個別產業利基,藉以建立在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中的地位之不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