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時 最該做的是能源轉型
Seize the moment.
雖然新冠疫情嚴重、遍及全球,但氣候變遷同樣也是。兩者不只相像,還會互相影響。人類因為疫情減少活動,4月初的平均碳排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7%,國際能源署預測2020年碳排比2019年下降8%,是2戰以來最大的降幅。但這是大量運輸停擺的結果,其實也暗示著人類很難依靠減少運輸做為減碳手段。
根據估計,全球距離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還有超過90%以上未達成,這次疫情卻也是轉機,政府可以趁此時規劃能源轉型,因能源價格持續走低,現在最適合取消化石燃料的補貼,甚至是徵收碳稅,讓政府有額外收入作為紓困用途,這在未來這也會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傳統製造業也逐漸意識到轉型的必要,開始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比例,整個轉型政策還包含投資環境友善的基礎建設,隨之而來的還有新的工作機會。以碳稅為例,在市場機制中課徵碳稅可以讓消費者、廠商都減少碳排,並且將難以轉型的碳排工具效率最大化,燃煤換成了天然氣,再生能源也不再是過去高攀不起的價格。
碳稅過去並不是經濟學家與政客的首要選項,不過近年來歐洲、中國都開始努力推出碳稅計畫,並推動核能、再生能源與智慧綠建築、智慧電網,各國也希望讓高汙染的航空業轉型,例如法國航空已開始發展運用核能驅動的高速火車。不過有國家在紓困方案中還是以石化燃料為主,美國在疫情間鬆綁碳排規定,中國還是執意蓋燃煤電廠。
新冠疫情減緩地球暖化的效應不會持久,因此各國應該趁現在,最晚也要在2021年,透過宣示、財政紓困、振興等政策上展現減碳的決心,這也將決定新冠疫情對經濟來說是大災難,抑或是另一發展的大突破。氣候變遷的影響比起新冠肺炎還要慢,但是更加深遠及持久,領導者們更應該勇於承擔責任、展現轉型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