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張庭維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歡迎梅雨季的來臨,每一年的梅雨季,都為全台的農業灌溉帶來豐沛的水資源,也能緩解水庫的乾涸情況,但雨來得又快又急,日前已在高屏地區釀成災情。先請賈博士分析,關於這一波的梅雨的情況?
梅雨舒緩旱象
賈新興:今年的梅雨算是為台灣帶來比較好的現象,最主要是因為我們在去年秋天到今年春天,降雨量非常少,水利署在5月以前,都把高屏地區水情預警燈日標示在水情稍緊,進行用水的管控,因此非常期待梅雨的到來。
而這一波梅雨來臨之前,我預估大概是從5月18日開始,最大的降雨量會落在22、23日左右,基本上也都算在掌控之中。在降雨的趨勢看起來,降雨的最大的熱區是落在高屏山區,兩天的雨量就接近快1000毫米,而平地的降雨相對來講,就稍微舒緩一點。
也因為這波梅雨的到來,南部的水庫整體進帳的水量相當不錯。美中不足的就是有淹水災情的出現,不過梅雨所帶來大範圍淹水的情形,比起過往來看減少許多。我想災害預警系統也有發揮功能。
台灣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島嶼,地震、颱風等天災頻繁,也因為經歷過這麼多次災害,所以在防災的準備工作和意識上,也都提升了許多,所以就目前整個梅雨的現況來看,應該都還在掌控之中,至少有稍微舒緩了旱象。
問:謝謝賈博士的分析,讓我們瞭解梅雨整體降雨範圍的趨勢。也請汪教授補充。
梅雨分上下半場
汪中和:這次的梅雨來得很是時候,一方面解了我們乾涸的危機,另一方面就是大家所期盼的,要來但是不要太強。今年梅雨的強度雖然偏強,不過是在可以承受的範圍。我們常說預則立、不預則廢,就像剛賈老師提到的,我們在事前對於這次梅雨掌握度很夠,也有做好預備的工作,所以雖然有災情,但都能較快速的反應。
不過我要提醒各位,台灣的梅雨大概都是要到6月中旬才會逐漸過去。以往年的歷史記錄來看,梅雨發生嚴重的災情,通常都落在6月初到中旬的這段時間。可以說梅雨有上、下半場之分,現在上半場大概快結束了,但是下半場很快就會接著過來。所以我們不可以鬆懈,一定要加緊提防。因為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
問:汪老師您剛剛提到所謂的上、下半場,是指上半場的狀況不見得跟下半場相關,下半場有可能會更糟糕也不一定?
水氣來源變多
汪中和:沒錯!尤其是梅雨鋒面通常是要有水氣形成,現在因為暖化的關係氣溫升高,可以容納更多的水氣,海洋的溫度也高,蒸發了更多的水氣,所以梅雨鋒面的水氣來源比以前多很多。接下來就要看6月初,會不會有合適的鋒面結構,甚至於出現中尺度強度很高的對流胞,就有可能會帶來很可怕的災情。
我們過去在2005年-2012年6月,梅雨所帶來的災害是大範圍殃及全島,至少有半個台灣都在淹水的狀況,所以若有這種情況是要趕緊提防。現在雖然氣象預報做得更準確了,不過最多一次只能夠掌握一個禮拜的資訊,所以我們現在距離6月中還有一段時間,可以加緊提防。
問:汪老師說氣象預報最多只能掌握一個禮拜,但賈博士您是長期氣候預測的專家,您的長期預報是多長呢?
電腦模擬氣候預測
賈新興:其實這個是不衝突的,汪老師提到,如果我們要掌握每一天降雨的趨勢或溫度的變化,從電腦模式的模擬,大概可以看到未來10天溫度起伏的變化、降雨的趨勢等。
氣候的預測跟天氣預報是不太一樣的,氣候預測是提供一個趨勢的預測,舉例像是,6月一整個月氣溫是偏高還是偏低,降雨是偏多還是偏少,是屬於大範圍的預測,所以比較沒有辦法很詳細的告訴大家,譬如6月15日當天詳細的天氣情形。
不過,隨著現在的科技提升、還有一些天氣現象的瞭解,我們也可以嘗試做一些比較趨勢性的預報。比如說,我們過去幾年有嘗試做梅雨季什麼時候開始的預測。今年4月19日的時候,我當時就預測今年梅雨季可能是在5月20到5月30日左右開始。
隨著資料不斷的更新,到4月25日的時候,基本上我們就已經掌握今年的
梅雨季大概是從5月18日開始,一直到5月底左右,所以事後來看,其實我們也大概提早近3個禮拜前,就掌握到梅雨開始的趨勢。這個也都是因為科學的研究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可以運用下來。
6月中還有一波梅雨
我想稍微補充一下,剛才汪老師有提到,關於梅雨的下半場,從台灣過去梅雨災害的分析來看,5月下旬到6月上旬之間,會有很多劇烈的梅雨造成重大的災情,大概都在這段時間出現,像2012年的梅雨所帶來的降雨量,打破了1950年以來,最大降雨量紀錄。
當年6月9日,西南氣流與梅雨鋒面夾雜,還有6月19日泰利颱風外圍環流所引進的西南氣流,為當年的梅雨季帶來非常大的災害。而今年會不會再度上演2012年那麼劇烈的梅雨災害?依目前初步的判斷來看,大概在6月8日、9日之後,一直到6月15日之間,有可能還有一波梅雨,只是現在對這一波的強度、持續性如何,還需要時間觀察。
豪雨導致水庫淤積
問:所以整體來看梅雨的情況,如果是適當的雨量,我們很歡迎。但是像這次在南台灣所累積的雨量來看,幾乎不亞於颱風。除了這個以外,如果雨一大也會夾帶泥沙,恐怕也會造成水庫的淤積的後遺症。
汪中和:豪大雨瞬間帶來驚人的雨量,對水庫的傷害其實是非常嚴重的,例如莫拉克颱風,它所帶來的衝擊是我們記憶猶新的。剛剛賈老師有提到,這次的梅雨單日雨量在5月22日的時候,都達到超大豪雨的等級,一個觀測站的總雨量都會超過500毫米以上。
這一次南部最嚴重的就是屏東跟高雄地區,總降雨量的前10名中,屏東就占了9名,大多都在山區,對於土石沖刷、山坡地的穩定和水庫的淤積都是很大的衝擊。現在梅雨才只是開端,接下來還有颱風,臺灣最重要的兩個降雨季節就是在這段時間,所以對水庫的壓力其實是愈來愈嚴重。
問:請教汪老師,關於暖化所造成這種極端的氣候,除了梅雨受影響外,最近北極圈的高溫情況,是不是也會影響到全世界降雨的情況?
有史以來最熱的4月
汪中和:會。今年的4月份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熱的4月,除了臺灣是偏涼,可是這反應出整個北半球在這段時間的溫度異常的高,所以把整個溫度平均值給拉上來了。
其實北半球今年以來,溫度就非常的高,尤其是在5月下旬的時候,它的平均溫度接近攝氏27度,這是有史以來最高的溫度,幾乎就跟平常的夏天一樣的高溫,比過去北極圈的夏天溫度高了攝氏20度,這是非常不尋常的現象。
氣候極端性
這也顯示出整個氣候極端性在溫度方面表現得太明顯,溫度的升高,一方面是強降雨方面非常的厲害,另外一方面,乾旱的時間其實也相對拉長,降雨的情況時間變短,但強度增強,瞬間性極端暴雨的頻率增加。對全世界水資源運用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
在今年上半年可以看到,不管北半球、南半球,強降雨在很多的地方出現,像美國密西根州發生超大豪雨導致水庫潰壩。我們看到南半球,也看到台灣,這是我們將來一定要小心防範的地方。
極區調節氣候功能
賈新興:如果看今年1月到4月全球的溫度,最熱的地方就是接近北極圈的附近,北極就像是地球的空調系統,到了夏天,如果家裡的冷氣空調壞了,我們一定急得不得了,更何況說,有地球空調系統之稱的南、北極區不能發揮作用的話,勢必對整個地球的溫度、降雨會產生很大的衝擊。
我們從全球暖化的長遠趨勢來看,中高緯度地區和南、北極區是未來暖化推估最嚴重的地方,北極有很多的永凍土,倘若因為暖化溶解,釋放出來的除甲烷以外,還有可能夾雜以前的細菌和病毒等等,後續的衝擊跟影響是我們需要特別留意的。
主持人:非常謝謝兩位專家給我們寶貴的提醒,梅雨所帶來的雨量為我們乾枯的大地解渴,但還是要戒慎恐懼,因為過度的降雨,特別是在暖化下催生的極端氣候,必將造成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