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麗人生之一》主食精白米 近7成台灣人缺鎂

陳甫州 2020/04/14 17:33 點閱 3351 次

人體需要的鎂營養素只能從飲食中獲取,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近30年來飲食調查中發現,超過50%成年人的每日鎂攝入量(RDI)未能達標,尤其是少女(89%)及老年人(70-80%)更是缺乏。

男女老少都缺鎂

許多學術研究也證實,缺鎂對乙型糖尿病發病率、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症等疾病有顯著的影響,美國並不是特例,全球各地包括英國、日本、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飲食調查,結果也大致如此。

根據中央研究院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3~2016年)顯示,台灣無論是男女大都缺鎂,其中19-30歲(86-90%);31-50歲(68-77%);51-70歲(68-73%),特別是71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87-93%「鎂」的攝取量都不足,在多肉少菜西化飲食習慣的影響,主食中大量使用精白米與精白麵粉,使得現代人的缺鎂真是雪上加霜,問題是:你缺鎂嗎?缺鎂有何徵兆?

6大類食物不均衡

如果你按照飲食六大類食物(全榖雜糧類、蔬菜、豆魚蛋肉、乳品、水果、油脂與堅果種子)的份量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應該很齊全,就能從日常飲食中獲得足夠的鎂,只是,我們的飲食習慣並未參照健康的指引,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結果就是超過68%的台灣人缺鎂。

卡洛琳.狄恩在「鎂的奇蹟」第一章中,她羅列了近百個可能造成缺鎂的原因或病徵(可以詳閱原文),你有這些病兆或病徵嗎?

憤怒、心絞痛、焦慮、心律失常、腦中風、高糖攝取、代謝症候群、哮喘、低血鈣、低血鉀、低血鎂、大便中有脂肪、便祕、腹瀉、腸躁症、結腸炎、腦部外傷、慢性支氣管炎、慢性疲勞綜合症、四肢冰冷、專注力困難、困惑、抽筋、抑鬱、糖尿病、纖維肌痛症。

頭痛、心臟病、心悸、高血壓、過度換氣、失眠、易激怒性、腎結石、尿毒症、服用抗生素、服用類固醇、服用口服避孕藥、服用腎上腺素、服用合成雌激素、記憶障礙、偏頭痛。

缺鎂後遺症多

補充鈣(或鋅)且不補充鎂、二尖瓣脫垂、肌肉抽筋或痙攣、肌肉無力、手或腳麻痺、骨質疏鬆症、妄想狂、副甲狀腺功能亢進、不孕症、月經痛和抽筋、經前症候群、多囊卵巢疾病、懷孕、哺母乳中、前子癲癇症、子癲癇症、產後抑鬱症、妊娠糖尿病、化學治療(鉑)、放射線治療、雷諾氏症候羣、焦躁不安、性功能減退。

呼吸短促、吸菸、常喝酒、缺乏感情或興趣、甲狀腺功能亢進、腎臟移植、肝臟移植、手部顫抖、飲水中含氟化物(或氯化物) 、生活緊張、吃東西常嗆到或窒息、容易被噪音驚醒、挑食(少吃綠葉蔬菜)或高蛋白飲食。

如果你有以上的這些徵兆之一,你有可能是缺鎂了。最近,還流行各式各樣的節食、斷食療法、減肥飲食、低糖飲食或是生酮飲食,我想台灣人缺鎂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

本報秉持「平衡多元,深度報導,精簡閱讀」的建設性新聞精神,在媒體中獨樹一格,支持「良幣」有助家庭、社會、國家更美好。每日10元訂閱實體報或電子報,或捐款(可抵稅)支持。https://www.anntw.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