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下各國不同的抉擇和成本
Covid-19 presents stark choices between life, death and the economy
想像有兩個危急的病人但醫院只有一台呼吸器,這是倫巴底和馬德里確實出現過的情景,而接下來的抉擇可能會在紐約、巴黎和倫敦上演。疫情迫使我們面對許多悲慘的抉擇,例如醫療資源應該優先用在新冠肺炎患者或其他病人身上?對失業和企業倒閉潮的紓困應該如何分配?社交距離的規範要持續多久?
印度、俄羅斯和美國各自做出不同的取捨。對印度的莫迪政府來說,速度是首要考量,因此在3月24日無預警發布21天的全境封鎖,為了達到減緩疫情擴散的目的,數以億計無甚儲蓄的印度人已面臨斷炊的危機。
比起帶領國家走出疫情泥淖,俄羅斯的普丁政府更關心如何減少政治上的損害,因此不斷利用疫情作為反西方的政治宣傳工具。美國雖然和印度一樣暫停經濟活動,卻砸下重金拯救企業免於倒閉和資遣員工,根據模型預測,放任疫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略小於現行防疫措施,卻會多增加100萬人死亡。
在面臨類似的抉擇時,第一項原則是要有「系統性」,政府任何行動都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成本,因此政策必須彼此環環相扣。第二項原則是「幫助受害最大的一方」,例如突然被資遣的勞工、沒有營養午餐的學童。第三項原則是「隨機應變」,疫情還有可能出現第2、3波,政府必須學習新的應對方式。
夏天全球的GDP恐會出現兩位數的負成長,市場上的投資將趨緩,或許人們到時候會發現社交距離的成本,其實遠超過帶來的利益,這是大家所最不願面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