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量多災卻少 全台去年均溫高一度 (20191231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20/01/05 09:23 點閱 33065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張庭維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回顧2019年全球及台灣的氣象有什麼樣的變化?台灣過去的這1年來,是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一年,平均溫度創下新高。當然也能理解這是來自於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而氣溫升高到什麼樣的程度?背後又有什麼樣的警示跟意義呢?先請賈博士分析,2019年全台灣的氣候方面有些什麼樣的特色?

72年來年均溫最高

賈新興:2019年一整年的時間,在接近年底的時候,北部的朋友才稍微覺得有點冷。從一整年的數據來看,全台13個主要平地氣象測站,今年的年均溫為24.56度,破了1947年以來最熱的一年,確定今年將是72年來年均溫最高的一年。

會導致這樣的現象,第一點,剛才主持人提到跟長期的全球暖化影響有關,我們把台灣歷年來的年均溫紀錄圖展開來看,就很清楚看到在1980年代末期,年均溫比長期平均溫高的次數愈來愈頻繁,所以長期來看的話,確實跟大環境暖化脫不了關係。

再來細看2019年的每一個月的狀況,在開年時台灣就經歷一個沒有寒流的冬天,因此在一月全台灣的均溫也是破紀錄,除了五月因為下雨的天數比較多,氣溫稍微比較涼一點,其他11個月份每個月的溫度都比長期平均來得高,特別是一月到四月,所以這樣的一個現象,讓全台灣2019年的均溫破了記錄。

問:從賈博士的分析中,我們知道整個2019年的狀況異常的高溫,一般的民眾每天生活在台灣,可能不太能感受均溫上升一度的差別,在民眾的心目中,並沒有特別覺得這一度到底代表多少的冷氣、多少的電費?請教汪老師,2019年台灣的溫度變化,您有沒有什麼樣的感受?

高溫衝擊農業生產

汪中和:2019年在台灣來講是普遍高溫,同時雨量還持平的一年。最大的特徵在溫度方面,台灣有一個非常暖的冬天,就像剛賈老師所說的,不僅是在冬天,夏天的溫度也非常的高,而溫度普遍偏高對台灣帶來最大的衝擊,其實在農業的生產,2019年冬天的高溫,以至於在過去的一年,大家都沒有什麼機會吃到龍眼、荔枝等農產品,農業生產受到氣候暖化的影響相當的嚴重。

未來台灣的溫度其實隨著全球的暖化趨勢還是會增高。從1947年到現在,我們的均溫已經比長期的均溫高了一度了,這才剛剛超過半個世紀,均溫就上升了一度,這是非常驚人的。過去地球要上升一度,大概都需要好幾千年的時間,現在還不到一百年,人類就把溫度拉拔升高了一度。

溫度的上升除了對農業有影響外,另外一個就是公共衛生方面,台灣的空氣汙染愈來愈嚴重,高溫也成了疾病細菌的溫床,導致流感盛行等,這都跟溫度息息相關。所以高溫給台灣帶來的壓力和衝擊,是不可以輕忽的。

問:請教賈博士,最近在俄羅斯,還因為沒有降雪甚至需要有人造雪造景。溫度是不是也會影響到降雪的情況?

合歡山的雪訓呢?

賈新興:基本上,我們先看比較大範圍,全球中高緯度地區的降雪狀況,確實在地球暖化的影響下,降雪的現象已經愈來愈不明顯。很多歐洲或日本有一些冬季滑雪場是當地主要的觀光經濟來源,也面臨到非常大的挑戰。

同樣的,在台灣早期,常聽到說合歡山有所謂的雪訓,那時候還有一些高山滑雪的訓練,但是曾幾何時好像都沒有再聽過了。要下雪除了溫度要夠低以外,還要有足夠的水氣配合,從玉山的降雪紀錄可以看到,最近這幾年下初雪的時間有愈來愈晚的情況發生,在在都顯示現在的台灣,不管是平地或高山,都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

問:請教汪老師有沒有什麼要補充?看圖表顯示高溫都出現在東部比較多是嗎?

東部溫度通常偏高

汪中和:今年溫度高的地方大都在東部,那是因為東部地方的氣流,會產生過山的焚風,也會常受到颱風外圍下沉氣流的影響,所以我們看台灣的高溫,通常在這個西南風興起的時候,東部的溫度通常都是偏高的。

2019年台灣的前十名的最高溫幾乎都集中在東部,以高溫來看的話東部當然是表現的很明顯,但它也跟環境地理位置有關。

台灣就低溫來說,剛剛賈老師提到,冬天開始愈來愈不冷,暖冬愈來愈明顯,初雪來的時間也都特別的晚想,2019年初雪就拖到1月下旬才來,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台灣,其實世界各國都一樣。

冬季的時間會愈來愈短,但還是要當心極端氣候發生,也就是還是會有寒潮及惡魔寒流的侵襲,不過影響的範圍跟時間跟過去來比的話,會大幅度縮減,這也是明顯的趨勢。

問:除了溫度以外,2019這一年在颱風的生成及侵擾上,看起來對台灣是蠻仁慈的,先請賈博士分析。

僅白鹿跟利奇馬侵台

賈新興:2019年總共有29個颱風生成,而過往平均大概是25到26個左右,所以是稍微偏多的,而在這29個颱風當中,只有4個颱風有發布警報,包括丹娜絲、利奇馬、白鹿跟米塔。

4個颱風裡面真正有侵襲台灣的,只有白鹿跟利奇馬,白鹿颱風,它算是真正有登陸台灣的,而利奇馬颱風,因為有造成1人的死亡災害發生,所以也算是有侵襲台灣的颱風。

基本上,我們去看2019年的颱風路徑圖,會發現在這29個颱風當中,台灣非常的幸運,幾乎都跟颱風擦肩而過,台灣閃過了但倒楣的就是日本。
所以日本2019延續了2018年有5個颱風登陸的紀錄,2019年颱風侵襲造成的災害也比2018年嚴重得多。

問:所以我們應該要感謝上帝,對台灣是是非常的寬厚。對於颱風來的數量多,但是災害少,不曉得汪老師您怎麼看?

颱風數量變多強度高

汪中和:在氣候暖化的大背景之下,海洋一直不斷的升溫,升溫就創造了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因為颱風要生成,海洋的表面溫度一定要在攝氏27度以上,而這種條件在西太平洋幾乎是一整年都符合的,所以從海洋的溫度來說,溫度越高,形成颱風的基本條件就越充分。

可以看到過去10年,從這個2010年一直到2019年,除了2010年是反聖嬰現象的關係,那年的颱風生成只有14個,在西太平洋來說是相對偏少的。從2011年以後,每年基本上都是在25個以上,尤其是最近這5年,從2015年一直到2019年,每1年的颱風數量都超過26個。

最近這2年居然都到了29個,可以看得出來,海溫的上升在西太平洋造成颱風生成數量的攀升,帶來的壓力是很明顯的。

除了數量多以外,其實強度也非常的高。最近這幾年颱風的強度不斷增高,已經達到超級颱風的水準,就是每小時的風速超過250公里,這是非常驚人的。所以可以看到颱風數量變多、強度更高,帶來的雨量通常也很驚人,如果說颱風移動的速度再慢的話,帶來的衝擊會加倍。

問:請教汪老師,颱風生成很多也很強,但是台灣所受的災害卻沒有那麼大,這個部分要怎麼去說明呢?

颱風沒正面撞上台灣

汪中和:颱風帶來的災害有兩種,一個是強風、一個是豪雨,以強風來說,台灣在過去受到強烈颱風的侵襲,其實數量偏少的。而颱風帶來的豪雨,一個是颱風本身帶來的雨量,第二個就是共伴效應。

台灣碰到共伴效應,像梅姬颱風就是非常驚人的,帶給台灣不小的衝擊,短時間的強降雨,雖然過了10年還是讓大家難以忘記,所以對台灣來說,颱風的強風豪雨都是不可以輕忽的。

莫拉克、納莉、辛樂克,他們都是台灣在過去歷史上,造成重大災難的颱風,它們的強度主要反映在雨量以及強風上面,所以台灣還是有遇過颱風的重大衝擊的,只是這幾次真的比較幸運,颱風沒有正面撞上台灣。

問:所以我有時會擔心說,會不會因為這兩年來,颱風看起來沒有那麼的嚴重,大家就鬆弛了戒備?

無法避免的衝擊

汪中和:其實我覺得應該不至於,一方面是現在觀測設備非常的好,對於颱風可以很精準的預先掌握,不論是它的路徑、強度、雨量都可以預告,然後再經過氣象局的報導;經過了媒體的傳播,我想大家就會提高警覺,除非是太麻木了,一般來說,碰到了這種颱風豪雨,其實大家應該都會做一點準備。

如果颱風所帶來雨量很大,即便是做了準備,災害還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像今年哈吉貝颱風對日本帶來的衝擊,就是日本沒有辦法想像的。日本在哈吉貝颱風來之前,也知道它強度很高、也做了防備,但是就是沒有想到它帶來的災害那麼嚴重。

哈吉貝所帶來雨量超過了日本過去的觀測,一天的降雨量打破了紀錄。所以這是台灣一定要去警惕的,颱風的災害是未知的,提前防災準備要有,但是就算努力的準備,心理要有一些建設,災害還是會來,只能夠希望說我們有很好的韌性。災害發生時,可以盡量減低我們的損失,災害過後可以很快的恢復。

問:對於今年的颱風的分析,賈博士您有什麼看法?

隨時保持防災準備

賈新興:2019年只有兩個颱風侵襲台灣,相對是比較少一點,其實颱風本身就是具有致災性的一個劇烈天氣系統,在2019年台灣可能比較幸運一點,就是閃過去,但是其實台灣每年平均大概面對3到4個颱風的侵襲,我覺得這個是我們需要去面對的事實。

可能颱風連續幾次都沒有侵襲,但不見得,以後就永遠不會侵襲。而從未來整個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一個角度來看,颱風的數量或強度變動,科學上還有一些爭論,但是因為暖化,颱風的移動的速度變得比較慢,其實對台灣來講是一個更嚴重的一個挑戰,因為它停留時間越長,風雨的影響就會愈大。

我參加過很多縣市政府或中央部會的防災應變會議,其實我們國人目前對於防災的意識,慢慢都有在提升。經過莫拉克、納莉颱風好幾個颱風的重創,慢慢的大家都知道颱風要來了,要先做好防備,在一些比較高風險的地方,就需要先做好疏散撤離,必須要時時保持這樣的心態。

問:依照過去這幾年的天氣發展或是災害的趨勢,能不能請兩位老師給一些對於台灣未來的展望或是猜測?先請汪老師。

能源供應公衛問題

汪中和:2019年是台灣有史以來平均溫度最高的一年,面對2020新的一年,氣候暖化將持續帶來影響。英國的氣象局已經對於全球氣候提出了展望,認為2020年,不是第一名,也會是第二名的高溫年。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台灣的高溫熱浪持續,能源的供應也成了最大的挑戰。

台灣的能源系統,因為正在轉型再生能源,這一段時間是最脆弱也是最危險的時候,如何維持更穩定及安全的能源供應,這是一個考驗。另外,高溫帶來的公共衛生挑戰,高溫帶來的熱傷害,對於老年人及小孩子是特別的沉重,而台灣現在已經進入到高齡化社會,所以高溫帶來的衝擊只會愈來愈大。

地震能量釋放

颱風強降雨,是台灣未來不能避免的,另外,台灣先天性的宿命,就是地震。在2019年從1月到12月,每一個月氣象局所發布的有感地震的次數都偏低,這是過去很少見的情況。這種情況表示,台灣在板塊擠壓的環境之下,能量並沒有很好的釋放,風險十分高,因此在地震方面要有更萬全的準備。

問:接下來請賈博士分析台灣氣候的展望?

賈新興:就短期來看的話,2020年初步短期氣候預測1月到3月,目前看起來還是偏熱的機會比較高,降雨大概正常偏少,所以可能會重複2019初時高溫少雨的狀況,可能將再度對農業造成衝擊跟影響。

就目前整個暖化的趨勢之下,2020年全台的年均溫應該還是會偏高,而會不會再創新高?我認為機會相對是比較低一點。所以2020年台灣基本上溫度還是偏熱,而梅雨跟颱風對我們衝擊、影響是我們要留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