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施凱文台北報導】「台北市只有一座青少年育樂中心,青少年平時只能待在補習班或家中。」台灣專注力研究協會17日舉辦的「青少年的美麗與哀愁」座談會,談及青少年自傷、自殺的現象與處理。醫師表示:「社會應多問青少年在做什麼?」
青少年易憂鬱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自殺高居15到19歲的青少年死因的第3名。心禾診所醫師林亮吟指出,與社區的連結感低落,是青少年心理發展漸趨惡劣的主因。她強調,如果發現孩子變得不愛說話、逃離人際關係或突然有抽菸等不良習慣,就要多注意。
台灣專注力研究協會17日於台大兒童醫院舉辦青少年自傷、自殺的現象與處理座談會。心禾診所醫師林亮吟表示:「社會建構的方向,應該要多問年輕人沒事的時候到底在幹嘛?」台灣青少年抑鬱的心理狀態長期缺乏看顧,例如台北市只有一座青少年育樂中心,大部分小孩也都待在補習班或家中。
傷害自己的原因
而關於自傷,林亮吟認為,其實很多青少年傷害自己時並沒有要致自己於死地的意圖,她說:「受虐過的青少年容易以傷害自己的方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有自殘傾向的青少年則有懷疑自我價值、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及難以表達的問題。
林亮吟醫師指出:「許多年輕人不知道自己跟世界的連結是什麼,需要跟有生命經歷的人對談才能化解生活中的茫然感。」呼籲社會大眾及父母給予週遭青少年更多關注,以對談的方式面對他們,以訴說自己的人生經驗給青少年更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