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ECFA 將是兩岸「橋裂」起點(李武忠/農漁經學者)

李武忠 2019/10/13 16:05 點閱 2555 次

國內總統大選已破百日,抗中護主權成為蔡總統選戰的主軸,可預期兩岸關係只有更壞沒有最壞。日前國安會專案報告警示國人,中國大陸當局可能會終止「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ECFA影響廣泛

對此,經濟部長輕描淡寫指出,ECFA對兩岸是共創雙贏,應該不至於單方面終止;若中國大陸取消ECFA,影響台灣的外貿金額低於5%,主要是石化、汽車零件和農產品,屆時政府會協助業者分散市場和升級轉型。言下之意即便沒有ECFA,對台灣經貿影響有限,無需自己嚇自己。

貴為經濟部長,理應知道該件事對經貿層面影響之廣泛。原因在於全球經濟正趨向區域整合,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降低關稅障礙,對一向仰賴出口貿易的台灣至關重要。

自由貿易協定有限

而蔡總統執政三年多與其他國家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數量及規模相當有限(僅巴拉圭和史瓦帝尼),截至2019年6月底,全球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總數(包括關稅同盟和優惠貿易協定)為314個。

美國雖一再表達要與台灣簽訂台美自由貿易協定,卻只聞樓梯響遲遲未見人下來,尤其分別由日本及中國大陸主導的CPTTP及RCEP,關係區域經濟整合,也都沒有台灣的身影,台灣既無FTA加持,亦未能加入重要區域經貿組織,讓台灣外貿處境更為艱困,為此ECFA有其象徵及實質意義。

中國是第二大貿易國

民進黨視中國大陸為「惡鄰」,但中國大陸卻是台灣重要的貿易國家,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高達40%,加以中國大陸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2018年總進口額高達4.27兆美元,其中農產品進口數量為1.74億公噸,總金額高達1371億美元,為世界各國重要的外銷目標國家,台灣無法放棄中國大陸市場。

ECFA形同兩岸的自由貿易協定,2018 年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出口為 968億美元(占我國出口總額的 28.8%);進口為 538億美元(占我進口總額 18.8%),順差達430億美元。

兩岸「橋裂」起點

目前台灣有5%的貿易出口係透過ECFA架構協議「早期收穫清單」,獲得免關稅優惠(2018年享受早收減稅利益約11.8億美元,中國大陸享受減免僅0.91億美元),尚有大多數商品未涵蓋在此清單內,需透過「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讓所有商品都能享受免除關稅的好處。

若終止ECFA會讓兩岸原有零關稅的優惠消失,對台灣經濟影響明顯高於中國大陸,且這很可能是兩岸「橋裂」的起點,台灣政府應嚴正以對,未雨綢繆。

提高農漁產品競爭力

以農漁業為例,簽定ECFA對台灣農漁產品出口到中國大陸有幫助。儘管兩岸關係冰凍,中國大陸仍然是台灣農漁產品出口的首要國家(2018年出口到中國大陸總額為212.67億美元,進口額為12.4億美元),而美國雖為台灣第三大農漁產品出口國(總額為5.64億美元),卻是台灣第一大農漁產品進口國(總額高達43.3億美元)。

中國大陸透過「早期收穫清單」給予我國18個稅項農漁產品零關稅優惠(包括文心蘭等蘭花的切花、金針菇、香蕉、柳橙、檸檬、哈密瓜、火龍果、茶葉以及其他活魚(石斑魚等)、其他生鮮冷藏魚(烏魚、石斑、鰺魚、旗魚等)、其他冷凍魚(秋刀魚、午仔魚等)、其他冷凍魚片(虱目魚、長鰭鮪、大目鮪、黃鰭鮪等)、其他未列名動物產品(甲魚蛋等))多數屬台灣重要出口的農漁產品品項,不僅提高了台灣農漁產品輸中的競爭力,也實際增加了外匯及農民的收益。

禁令仍未解除

一旦恢復到原來平均13%關稅,並取消便捷通關手續,台灣多種重要農漁產品的競爭力將降低,且其他國家同質性產品可順勢取代(不是非台不可),對台灣農漁產品及相關農漁民的生計會是一大衝擊,屆時才想要開拓其他市場談何容易(新南向受挫就是一例)。

更何況一直以來中國大陸生產的830項農漁產品(如稻米、香蕉、鳳梨、落花生、紅豆、甘藍、花椰菜、蒜頭、香菇、吳郭魚、鯖魚、九孔),遭台灣政府基於保護國內相關產業理由,管制進口,雖經中方多次交涉至今仍未解除禁令。

弊大於利

因此終止ECFA對台灣農漁業顯然弊大於利。ECFA十年期限明年才到期,國安會提早示警,已經讓國內農漁民憂心忡忡,蔡政府除了示警外,應拿出具體因應對策,才能安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