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張元融台北報導】讓農民不再靠天吃飯!行政院長蘇貞昌18日於行政院會指示,全面推動農業保險,並通過《農業保險法》草案。行政院發言人谷辣斯.尤達卡表示,《農保法》與現有的現金救助機制雙軌並行,分散農林漁牧業者經營風險。立專法可向國內產險業與國際再保界宣示政府決心。
因應近年極端氣候
「近年災害農損擴大,讓農業保險法的推動勢在必行。」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目前每年農業天災救助金額僅31億元,僅佔每年平均農損123億元的25%,剩餘的75%皆由農民自行承擔。
陳駿季指出,農委會自104起試辦農業保險,目前已推出15品項(梨、香蕉、芒果、釋迦、鳳梨、水稻、蓮霧、木瓜、文旦柚、石斑魚、虱目魚、火雞、鴨、鵝)、20張保單,累積投保件數2.9萬件、投保面積4.7萬公頃,累計理賠件數907件、理賠金額8919萬元。他也說,未來將開發棗子、番石榴和荔枝等保單。
保險基金分散風險
《農業保險法草案》立法重點包括:保障範圍擴大,不再僅限於農業救助金適用的天災農損,保障範圍將擴大涵蓋動植物與蟲害;雙軌保險,由保險公司與農漁會共同擔任保險人,設計更貼近農民的保單;將以免徵印花稅與營業稅鼓勵保險公司投入;政府提供最高50%的保費補助,提高農民投保誘因等。
陳駿季強調,政院版《農業保險法》草案核心關鍵是「建立危險分散機制」,成立農業保險基金,運用共保與再保機制分散風險。
強化農民自主管理
「從各國經驗來看,立專法、設基金是成功推動農保的關鍵。」陳駿季解釋,農業保險不僅只是穩定農民收入,也藉由農民與政府共同分擔風險,強化農民自主管理。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周妙芳也於17日指出,與台灣氣候相仿的日韓,過去也常推災害型保險,近年開始陸續推動農業收入保險,
陳駿季表示,農委會已開發20種保單,包括收入保障型、產量保障型、天氣參數指數型、設備實損實賠型、禽流感撲殺保單等。他舉例,收入保障型保單可保障蕉農每年保障收益為70萬(假設),未達標準即可申請理賠;產量保障型,保障每年農產量達一定水準,水稻若未達5000公斤(假設),即可獲賠。
陳駿季說,針對養殖漁業常因無法預測水底下的魚量,低溫與否水災造成漁業損失,農委會設計出天氣參數指數型,比方說,連續48小時雨量達500毫米以上,即可獲得理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