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氣候災害影響大 保險損失創新高

醒報編輯部 2025/07/24 11:42 點閱 415 次
保險業必須以多元策略積極因應氣候變遷,發揮風險管理與永續推動的雙重角色。(網路截圖)
保險業必須以多元策略積極因應氣候變遷,發揮風險管理與永續推動的雙重角色。(網路截圖)

在極端氣候愈趨頻繁與劇烈的年代,保險業不僅是經濟穩定的緩衝器,更是社會韌性的關鍵支柱,透過風險分攤機制,協助民眾與企業在災害發生後迅速復原,減少政府財政負擔,將經濟與公共利益緊密的連結。

上半年自然災害損失嚴重

美國加拉格爾再保險經紀公司(Gallagher Re)在本月16日發布了「自然災害與氣候」報告,分析今年一至六月的全球災害損失與氣候風險情勢,指出極端天氣日益加劇,正在對保險業產生嚴重的影響。

該報告顯示,上半年全球共發生14起超過10億美元的自然災害事件,其中13起在美國,1起在亞太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510億美元,其中保險理賠的部分佔840億美元,是2011年以來同期損失最高的一次。

美國加州洛杉磯一月的野火(400億美元)和三~五月中西部及南部劇烈對流風暴(包括龍捲風和冰雹,330億美元)是損失的主要部份,佔全球上半年保險損失的87%,成為美國有紀錄以來保險業最沉重的上半年,也迫使保險公司大幅調漲保費。反觀美國以外的保險損失僅約100億美元,因此,美國是保險業損失的主要來源,也顯示美國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十分容易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並有日趨惡化的趨勢。

氣候災害衝擊保險市場

自然災害對保險市場有多重的影響,首先極端事件會推升理賠成本,給保險公司帶來財務與保費大幅調漲壓力;由於直接承保公司無法單獨承擔巨額災害的理賠,再保險需求激增,並帶動了市場結構性轉變,擴大排除性的條款,例如附加「損失分攤上限條款」、「氣候連動免責條款」等限制,以降低風險。

此外,非美國地區(如亞洲、歐洲)因保險損失較低,容易吸引再保險資金流入,形成「低風險池」與「高風險池」的市場割裂現象,加劇區域市場的分化危機。

極端天氣帶來的壓力,促使參數型的保險產品興起,例如針對農業與中小企業,保險業開始推出以「溫度閾值」、「降雨量指數」作為理賠觸發條件的商品,降低理賠爭議並加速核付流程;另一方面,大型保險集團開始將「十年氣候情境模擬」納入資產配置,減少對化石燃料產業的曝險,轉向綠色債券與災後重建基金。這些趨勢顯示保險市場正從「風險分攤」轉向「風險預防」,並加速與氣候科學、公共政策的跨領域整合。

臺灣保險業亟需因應

臺灣的地理位置非常容易受到高溫、乾旱、颱風、洪澇等極端天氣以及地震、海嘯等災害的影響,當然也對保險業的財務、營運、商品設計與社會責任造成衝擊,保險業必須以多元策略積極因應氣候變遷,發揮風險管理與永續推動的雙重角色。

首先面對氣候暖化日益惡化的趨勢,保險業應該強化風險模型,運用氣候模擬與大數據,提升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預測能力,並機動調整保費與承保的範圍。第二要推動綠色與碳保險相關的商品,如推出太陽能、風力發電、電動車、綠建築等相關保險,支持低碳轉型與永續發展。

第三要優先將資金投入再生能源、綠色基礎建設等領域,並強化環境、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ESG)的資訊揭露。最後,積極與政府合作建立碳市場風險保障機制,例如碳保險商品在歐洲與澳洲已涵蓋碳交易風險、森林碳匯損失等。這些策略不僅提升保險業的韌性,也能提升整體社會面對氣候衝擊的能力。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