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高齡父母相處? 傾聽、同理留界限

醒報編輯部 2018/06/22 11:00 點閱 14015 次

依賴型父母的行為特徵:無法忍受獨處,希望你能時刻相伴、與你分離在即時,立刻表現出身體的不適或明顯的不快、對成年子女及他人提出無理要求、緊緊依附某人(如女兒),凡事皆靠其打理、無法自行作主或為決定負責,一丁點瑣事都要仰賴子女或他人、你知道他需要協助,但他卻堅持不肯讓人幫忙。

依賴型父母的壓迫

艾爾提心吊膽地撥了電話。此刻他站在劇院大廳的公共電話旁。布幕即將在幾分鐘內升起。他們夫妻倆剛在附近餐廳簡單果腹,便匆匆趕來。但在享受一晚娛樂時光之前,他深知如果沒有先給母親打這通電話,後果將不堪設想。只要他沒辦法過去她那兒,就一定要電話稟報。但這次他比平常晚了半小時打電話。

他不確定母親會如何反應,有時她並未留意到電話來得有些遲,甚至有時即使注意到了卻也沒怎樣。可惜今晚不是。當他對著接通的話筒送出溫暖的招呼:「嗨,媽」,耳朵傳來的是冰冷憤怒的聲調:「你到底去哪裡了?我找了你整晚!」

「媽,我在劇院。蜜莉安和我今天都忙到很晚,我們差點來不及吃晚餐。我得在兩分鐘內入座,不過我想先打來問看看你今天好不好。」

負面情緒勒索關心

「我好得很。」母親的答覆既冷又硬,隨即切斷電話。「你知道嗎?她掛我電話。」艾爾步出電話亭對蜜莉安說。「希望你沒嚇到。」蜜莉安邊說邊坐下。艾爾是沒被嚇到,畢竟他可說是訓練有素了。

但不管經歷過幾回、又拚命努力不要在意,仍不免感到受傷。接下來整晚,他的心思在舞台和方才那通電話之間遊走,不斷地想:「究竟該怎麼做、怎麼說,才不會變成這種局面?」過去的慘痛經驗讓他學會要及早打電話去,而為了讓媽媽開心並消弭自己的歉疚感,他更是每週去探望母親2、3回。

話說回來,「開心」是個相對概念。事實上,艾爾88歲的母親碧,從來都不開心。就艾爾記憶所及,媽媽向來總是抱怨個不停,隨著年老體衰更是變本加厲。以往有寵她的老公、聽話的孩子和穩定的經濟狀況,她還算過得去;如今老伴走了,自己的健康狀況又不佳,她可有得抱怨了。

予取予求加深依賴

在艾爾看來,母親的問題出在她太過依賴。她一輩子就依靠著先生,從來沒有自己的朋友。鄰居媽媽們會湊在一起打打橋牌或麻將,她從不加入。

艾爾記得小時候,母親每晚焦急不已地等待父親回來的畫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父親準時7點踏進門,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母親總是這句招呼:「你上哪兒去了?為什麼不能早點回家?」

這份依賴與日俱增,如今沒了老伴,她便指望兒子隨傳隨到。艾爾其實樂於照顧母親,問題是,他想著連自己想輕鬆看場戲都不行,這也太沒道理了。他該怎麼做才好?

艾爾夫妻倆為了母親頭痛已久,問題依然日漸棘手。他們對碧百依百順,盡力避免惹她不快。週一和週四固定上門探望,週日則去載她回來一起吃飯,大小節日也從不敢忘記。總之,碧希望怎樣,他們就配合。這麼做雖不能減輕碧的抱怨,倒也讓局面維持在合理的掌控之中。

理論只會越弄越氣

有時他們會忍不住跟她理論,雖然過了幾天也就沒事。但這種如履薄冰的日子讓艾爾愈來愈氣惱,他懷疑自己是否應該給她一些教訓,告訴她自己深感受辱,要她道歉?她是不是該學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直到劇院事件,他才明白他尋求專家諮商。

艾爾的故事,是我們每天從客戶那裡聽到的典型狀況。而艾爾從我們這裡得到的第一個收穫是,原來有那麼多人面臨同樣的困擾,卻堅信世上沒有任何父母會像自己的爸媽那樣難纏。僅僅這點認知,往往就足以為成年子女帶來極大的安慰。

艾爾夫妻也學到明確的應對技巧。當你讀下去會發現,其中很多方法不僅能幫助他倆,也適用其他有類似處境的人。如果你的父母跟碧的情況有些雷同,或許你也會從中發現新曙光。

請求外援設立界線

不管是找諮商師或加入互助團體,求救很重要。意識到原來有那麼多人跟你有同樣的處境,會讓你感到如釋重負。別失控地對父母發火,那只會傷害彼此,完全無濟於事,而是對父母的要求設定「界限」。

跟一般人遇到同樣情形時一樣,艾爾和蜜莉安的某些反應是身不由己,但卻對事情毫無助益,比方說他們會怒氣高漲以致失去理智,然後對碧大小聲。然而,無論父母讓你多麼受挫,憤怒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只會讓雙方更難過。就算她在你的強勢之下道歉,她也完全沒有理解原因何在,更無法記取教訓。

此外,艾爾夫妻倆還會試著跟碧理論。劇院風波後第二天,艾爾和他母親的這場對話,描述了這麼做有多麼無濟於事。

子女複製父母情緒

艾爾: 媽,你要我每晚打電話給你,但我偶爾總會有事啊!就像昨晚我和蜜莉安去看戲,但我還是有想到要打聲招呼免得你擔心,所以從劇院打給你。碧:你到六點都沒來電,簡直把我急瘋了!你有空做這做那,就是沒空給老媽打個電話。

艾爾:(逐漸失去耐性)所以只要我沒準時打來,你就開始擔心。但你應該了解,我不可能每次都能準時的嘛!

碧:(不吭聲,眼神冰冷)艾爾:(怒氣分秒攀升)我真沒見過像你這樣不講理的人。我不可能每次都達到你的期望。好吧,如果你不肯改,那就準備擔心吧!

其實,艾爾從劇院致電母親後的反應,是不是跟母親對他的態度很像?他覺得自己遭到拒絕,還被掛電話,不禁怒從中來,便對母親指出她應該要有的表現,而這正是母親每次對他不滿時會有的反應。如果你的父母與碧有那麼點雷同之處,你一定會感同身受,但請小心別有樣學樣。

冷靜尋索保持界限

心中累積了那麼多怨氣,艾爾不免會發火,對象自然是母親—都是她,總愛牽著他的鼻子走,又老是那麼不講理。可是一旦冷靜下來,艾爾又回頭責怪自己:媽媽對其他人並不會這樣,那麼或許是自己有問題。

在這些冷靜時刻,艾爾便會再次跟母親講理,希望她能有所改變,雖然從來沒用。但要期待像碧這樣終生依賴慣了的人獨立,未免太不切實際。艾爾若想要好過些,就得從另一面切入:調整自己回應母親的模式。

我們告訴艾爾,他不能為了不惹母親生氣而總是順著她,這樣長久下來,他一定會受不了。我們向他解釋,他得先想好自己能做到的合理範圍,然後堅持原則。這方法也適用於你。假如你母親總是催促你前往探視,而你認為沒必要或不想如此頻繁,就想好最恰當的頻率;假如你母親太常來電,有時不妨讓答錄機來應付。

轉移情緒情勢逆轉

一開始,你母親大概會不高興,可能也會一直念念有詞,但你必須堅持下去,因為那是你的底線。為了自己好,你必須如此。也唯有如此,才能維護你與母親的關係。我們就建議艾爾,準備一個行事曆,在上面加註探望母親和打電話的日期:「跟蜜莉安一起決定好,然後把它貼在冰箱門上,提醒彼此有這份承諾。」

艾爾接受勸告畫出界線。要這麼做很不容易,但非常值得。下面是他在那之後跟母親的一次通話內容。請注意他沒有試圖說理,也沒有爭執或責怪彼此。艾爾:嗨,媽,你今天還好嗎?

碧: 你以為呢?我該怎樣?我擔心得要命,成天巴望我那孝順(語調諷刺)的兒子回家看我。艾爾:(以往會被激怒,這回則改變話題)媽,你的孫女在學校畫了一幅很棒的畫,我準備帶去給你瞧瞧。

碧:太棒了。我還真久沒見到她了,我很想她。你是該帶她來給我瞧瞧了。
艾爾: 我們這個星期天會一起過去。記得吧,那是我們全家團聚日,我們會帶早午餐。碧:是呀,我就只值一個星期一天的份。艾爾:我期待週日的來臨。再見,媽。

降低頻率正面回應

注意碧在兒子每句話之後所流露出的依賴與不安。找我們諮商之前,碧的這些反應總會讓艾爾跳腳,母子關係開始緊張;現在艾爾有了新的對策,他把母子見面的次數降到一週一次,期間的電話聯繫也採取不同態度,正面回應媽媽的每一個抱怨。

他強調自己能夠做的,不談他辦不到的事,而且不為此自責。最重要的是,他不再聚焦於彼此的爭執,而能開始同理媽媽心底的不好受。這當然不是一蹴可幾之事。在習慣之前,需要時間練習。起先你甚至會覺得情況變得更糟,但成果卻絕對值回票價。

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你若病了,大家都會跟著受苦。度個假,拿出幽默感,嘗試任何有效的方法消除壓力。三十多年前,美國童書作家丹.葛林寶出版了一本洞悉人性的小書《如何成為一個猶太母親?》,描述傳統的猶太母親對子女保護過度,並精於讓他們產生罪惡感。

葛林寶以此大開玩笑,介紹了他所謂的「猶太媽媽基本原則」:讓孩子每天聽到你嘆息;要是他壓根還沒做出讓你難過的事,放心,他遲早會的。碰到狀況時,試著幽默以對,往往還真能一笑置之呢!

同理父母昔日苦

艾爾從諮商師那裡學到最重要的一點是,像他母親這樣的人何以會如此。那是出於讓她飽嘗終生的痛苦和不滿,那些陰暗面化為人格,並透過種種麻煩行為傳遞給他人,自己卻渾然不覺。

表面上看來,她自己應該清楚這一點,畢竟她是這麼聰明。但其實這些行為沒有理性可言,也與智力無關。艾爾現在的態度背後,是對這項重要事實的理解。

一旦對母親的人格舉止有此認識,你就能像艾爾一樣停止憤恨和受挫,轉而同情與憐惜她所承受的折磨。你會比較知道怎麼應對,讓彼此不再那麼劍拔弩張。

學習同理不追究

想產生這種理解,可以努力回想母親或其他親人曾提過有關她早年的任何事情。我們有位個案這麼形容:「了解我媽之後,我便不再那麼恨她了。」另一位則更上一層:「我因此更愛我媽了。」

但要當心別步上父母的後塵,不要責怪自己或父母,找代罪羔羊只會讓問題惡化。不用跟媽媽說理,她的行事本就不是出於理性。事先說好你辦得到哪些事,做不到哪些事。保留彈性,照顧自己。學會減壓,幽默是萬靈丹。(毛上仁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
Coping With Your Difficult Older Parent : A Guide for Stressed-Out Children
作者: 葛瑞絲・雷堡, 芭芭拉・肯恩

原文作者: Grace Lebow, Barbara Kane
譯者:劉慧玉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