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不到,交通部五樓協商大會議室裏外SNG車、攝影機擺滿了一排,頗有山雨欲來之感。
這個半夜加班的人真不少,除了大量媒體,交通部部長、次長、勞委會與勞工局官員代表,華航總經理、副總經理、航務處長、法務處長,機師工會近20位代表等三方,裡裡外外還有許多交通部職員穿梭、中正一分局數十位員警,難得的一次燈火通明、「交通部夜未眠」。
工會代表陳蓓蓓一句失言:「媒體是來看熱鬧的」隨後趕緊道歉。其實對我而言,倒有幾分真實。我想看的熱鬧是,雙方有多深的歧見與對立、新聞背後的真相為何?溝通與協商是用哪種方式與言詞進行?
這一場熬夜果然有成果(觀察感想)可以向醒報讀者報告:
1.雙方「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華航與工會一來一往,互動相當平心靜氣,機師工會禮貌陳述疑點,華航幾位高層人士也兵來將擋、逐一回覆。即使有歧見、礙難從命,雙方也文雅應答,全無劍拔弩張之勢,令人欣慰。換言之,這真是一場極佳的勞資爭議全民教育。
2.感覺交通部、華航、工會三方面都自認在理,都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公諸於眾,以至於都樂於全程開放媒體報導(人民監督、作證),雖然其中涉及許多專業名詞,但能公開討論,總是一種透明與陽光。即使不是華航的「利害關係人」(stack holder),旁觀者看來,也覺得津津有味。
3.協商一度陷入數學習題討論,工會問:「公司每天總共多少航班?」華航:「150班停飛30多班,每天平均119班」。工會再問,明明機師都不到保障飛時,人力怎會不足?華航回應,是因為有年休及休息時間,要買回休假天數,而且是用全薪買回之故。
也有機師質疑公司經營與成本怎麼計算提問:「增加一個人到底增加多少成本?」華航總經理謝世謙與經理等人回應,美國內陸加人的改變,一年約需一億三千萬成本。
這些討論都令人感到稀奇,一般員工都關心自己領到薪水,很少人有興趣詳細過問經營面(油價、人事調度、外站成本...)的事,會提這些問題,難道不是愛公司、關心經營的表示?若不是因為罷工,工會何嘗有跟公司決策主管平起平坐,逐一質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