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如癌 富國、弱國無一倖免(20181218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8/12/18 18:22 點閱 29587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張朝瑋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12月上旬,全球焦點都放在波蘭氣候峰會,也就是COP24,在這場會議中會決定對全球重大氣候決策的共識,這次最大的議題就是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C以內,這中間的細節請汪老師為我們分析一下。

汪中和:這次在波蘭舉辦的COP24,主要是要落實在2015年時巴黎舉行的COP21中的後續協議,最主要是要通過與制定巴黎氣候協定的詳細規範。但很可惜的是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各種爭議,讓此次討論受到干擾。最後會議雖有達到巴黎協議的初衷,但詳細的規範還是得等明年的聯合國大會繼續討論。

台灣官、民同參與

問:此次會議台灣有哪些代表出席?

汪中和:過去我們主要都是派工業研究院的成員出席,因為我們並不是締約方,不能進入會議主場,只能在周邊會場裡與各國互動。但今年除了工研院以外,環保署的代署長也出席了,其實像過去環保署也都是在可能範圍內參與,像是李應元、魏國彥等署長。

除了官方團體外,也有民間企業與環團會出席,像台達電子去展示一些他們在節能減碳上的努力,也為台灣與各國的交流作出民間的努力。所以台灣雖然不是締約方,但我們仍是積極參與這類會議。

美國內部兩樣情

問:還有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是,美國總統川普對這類會議都不太積極,這會影響到世界各國的態度,如果你這個排碳大國都不積極了,那其他國家又何必努力呢?

汪中和:美國聯邦政府因為受到川普總統的影響,所以在這次的氣候會議上,完全沒有發揮影響力與領導作用,這是非常遺憾的。

不過雖然如此,美國的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還是相當積極,所以在會議中我們可以看到前半段的討論過程中,美國、沙烏地等國家都對要不要把IPCC公布的1.5度報告納入議程表達不同意見,但最終仍妥協讓步,所以我們看到美國聯邦政府雖然對會議消極甚至不支持,但在國際的輿論與壓力下,美國是沒有辦法忽略的。

1.5度是生死線

問:剛剛提到這次會議似乎深陷危機,還發生一些衝突,這是怎麼回事?

汪中和:這個衝突有兩項,第一項是當初的巴黎氣候協議有兩項目標,第一個是溫度的上升控制,第二個是當初預計是要控制升溫在2度以內,而目前我們已經升溫1度了,還有1度的空間,但後來大家認為說2度造成的問題還是很大,大家應該努力一點,控制在1.5度以內。

而在10月的時候,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公佈了一份特別報告,其中提到了1.5度的升溫,跟2度升溫間的差異其實相當大,甚至對於許多國家來說是生與死的差別,所以在這次會議中,可能受到劇烈影響的島嶼國家就聯合起來,表明1.5度就是他們的生死線,給予參加的國家壓力,務必要堅守。

但對於一些富國來講,1.5度代表在減碳幅度與時間會有龐大的壓力,所以採取保守態度,表示1.5度可以努力,但希望還是維持原本的2度協議,所以就產生了衝突。但最後大家還是有一個共識,會朝1.5度的方向做重點努力。

金援弱國能源轉型

而第二個衝突點是錢的問題,在推動氣候變化公約時,其中一個重點是如何提供金援,過去那些已開發國家排放了大量的碳,對於環境造成巨大衝擊,現在影響到這些弱小、未開發,或是沒甚麼碳排放的國家,等於是一種賠償,用金錢來減輕他們的傷害,並幫助他們在能源轉型與減碳方面趕上國際標準。協助建立碳交易市場,以能夠配合國際公約。

那錢從何來?當初的目標是訂定1000億美金由各國分配,但錢要如何分配,金援又該如何落實與管制,這次的會議中雖然大家都同意實施金援,但詳細的規範恐怕還是得等到明年9月聯合國大會上才能知道。

所以這次會議恐怕只是再次確立巴黎協議的目標與防線的堅守,但進一步的實施還是得等後續的討論及觀察。

1.5跟2度差多少

問:請汪老師為我們分析一下,1.5度與2度之間,對環境造成的衝擊會有多大的差異?

汪中和:先不要說1.5度,我們才剛跨過了1度的門檻,全世界的經濟損害,以及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就已經是相當嚴重了,可想而知1.5度的衝擊會多高了,像是對海洋生態的破壞,還有降雨量的不均勻,使水資源進一步的匱乏,還有北冰洋正在大規模消融,估計這世紀內,北冰洋在夏季時就會完全沒有冰了,對海平面上升造成的衝擊也會更高。

這是1.5度帶來的衝擊,而2度的衝擊就會是1.5度的好幾倍,以溫度來講,全球升溫至1.5度時,台灣極端高溫會更加頻繁,估計應該會有3度左右的升溫;那如果全球升溫2度時,台灣極端高溫就可能會升到5-6度,這個影響是相當可怕的。

問:請賈博士也為我們分析一下,剛剛提到這次COP24,富國與弱國之間對氣候的感受不同,富國不想為過去製造的後果付出代價,但對弱國來講是生死存亡之爭,那現在氣候的狀況到底有多嚴重,這些與會國又對目前情勢有怎樣的認知?

賈新興:未來在暖化的趨勢下,如果溫度增幅更大,那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將會更頻繁。我們先從今年來看,在1月的時候,南半球的紐西蘭創下歷史新高溫,而北半球的北極圈同一時間來講應是最冷的時候,但卻也在發燒,海冰的面積大幅減少。

2018整年都嚴重

在3月的時候,歐洲應是慢慢開始回春,卻是一波波的寒流侵襲,並傳出5-60人傷亡的災情,整個是亂了套。到了5-6月,歐洲又遭到熱浪襲擊,同時間日本則是豪雨傾盆而下。再來看7月的時候,偏熱帶地區的普吉島受到暴風雨打擊,有將近4-50名的中國觀光客因此罹難,而在較高緯度的韓國,同時段卻是熱到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各國都出現這種極端天氣事件。

再回過頭看歐洲,不只是5-6月,熱浪一直持續到7-8月,同時間在台灣,則有0823熱帶低氣壓的衝擊。

再來是9月時燕子颱風侵襲日本,導致關西機場首次關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而11月時北半球應是慢慢進入冬天,但美國加州卻因為高溫少雨,導致森林大火的發生,造成80多人罹難。

所以我們看整個2018年是相當不平靜的,比去年還慘,而去年的經濟論壇就表示2017年是氣象災害年,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剛剛汪老師提到升溫1.5跟2度的差異,只要這差異越大,造成的氣候影響就會越大,很多人不認同氣候暖化是事實,但我們回顧這兩年,極端氣候在各國都有出現。像剛剛提到的大部分都是已開發國家,那其他小國家正在極力呼籲正視氣候暖化問題,而這些大國也正在面臨自己造成的惡果。氣候變遷可不會分大國小國,所有國家都無一倖免。

問:謝謝賈博士如此完整的整理,汪老師有何回應?

不面對只有更惡化

汪中和:我們可以看到這氣候變遷就像一隻無形的手朝我們伸來,沒有國家逃得掉,而極端天氣也開始讓許多國家承受不住,如美國在2017年時連續遭到數個颶風侵襲,這是過去從未發生的,而今年他們受到的影響也是過去很難想像的,看得出就算川普對氣候變遷抱持否定看法,但這影響仍不會離開他,而且這影響還會越來越大。

像我們看見的暴雨狂風,森林野火等,這些造成的影響都會越來越廣深,這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就像癌症一樣,你不去面對、治療它,只會讓它越來越惡化,死期也就會來得更快。

問:想請教一下汪老師,最近德國看守協會也做了一個年度報告,其中有對各國的排名,而我們的成績看起來不太理想,這部分您的看法如何?

汪中和:這個協會非常積極敦促各國一定要對氣候變遷付諸行動,所以從2002年起,每年都會以能源效率、能源發展、氣候政策、溫室氣體排放這四個領域來盤點各個國家的表現並排名。

那台灣在這幾年的排名中都是屬於末段班,而且還年年退步,從2016年的52名,到去年54名,到今年的56名,這告訴我們以國際標準來看,台灣在面對氣候變遷時所採取的策略與方式,是嚴重不足的,需要積極改善,努力迎頭趕上。

我國在末段班

問:最後請賈博士來做個結論。這次的COP24達成的1.5度協議與1000億美金金援來幫助發展中國家,你怎麼看?

賈新興:我們從過去幾次COP會議及巴黎協議來看,可以發現一個最大問題是,過去這些已開發國家造成的氣候暖化惡果,他們不願意承擔,所以現在地球正在以它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從1997-98暖化趨勢大幅上升開始,不管是富國或窮國都無法倖免。

研究告訴我們,氣候升溫越高,造成的影響就更大,而氣候變遷已是現在進行式,從過去20多年來都再再證明它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就像汪老師提到的,你得了癌症,不會因為你否定它的存在而消失,全球暖化正在無時無刻地影響著我們,這是需要我們關心的。特別是台灣,在氣候與能源政策上一定要盡快趕上。

問: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愛惜,繃緊神經,趕快為過去犯下的錯贖罪,唯有如此,人類社會才能長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