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已近尾聲,回顧從年初到年終,一個氣候暖化與國際政治之間的惡性循環正在形成,我們要格外小心防範,因為將影響世界未來的局勢,甚至人類的未來。
氣候極端變化的一年
首先,美國、英國、歐盟及日本的氣候研究單位都一致的確認,2024年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溫年,也是突破「巴黎氣候協定」1.5°C門檻的第一年。各類的極端事件,包括酷熱和乾旱、強烈風暴、暴雨洪澇、山林野火、海平面上升,甚至地震與火山的災害,都十分頻繁和嚴重,造成數千萬的災民流離失所。連續兩年創紀錄的地表氣溫,超出了氣候模型預測的上限,顯示地球開始進入了一個未知的領域,我們未來的凶險實在難卜。
例如,南美洲亞馬遜流域一半的地區面臨了前所未有的乾旱壓力,加上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到今年十月已達到極端危險的程度,不但嚴重衝擊河流的航運與眾多河濱社區,預計到2050 年就會越過生態臨界點而崩潰,廣大面積的雨林地區將變成林木稀疏的草原,成為地球生態的可怕災難。
我們臺灣中央氣象署也宣布今年是1895年以來的最熱年,最明顯的徵象就是春天短、夏天超熱、秋冬遲;以該署的平地氣象站的觀測數據來看,一月到十一月的平均氣溫就比過去30年的平均值高了0.83°C,創下了設站以來最高溫的紀錄。
聯合國公約談判停滯不前
今年也是聯合國數個公約的峰會年。在十到十二月,就有《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全球塑膠公約》、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次第舉行。這些公約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因應生物多樣性喪失、全球氣候暖化、塑膠的氾濫與汙染、和土地荒漠化的環境挑戰,希望經由國際合作實現地球永續發展的目標。
聯合國環境署於1972年成立,然而在短短50多年內,我們看到的是:野生動植物種群規模平均下降了73%;全球三分之一的樹種面臨滅絕;9個地球生態邊界中有6個已經突破了安全的水準;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含量高達420ppm;全球每年約生產4億多噸塑膠,絕大部分很快就變成了廢棄物,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高達40%的全球土地已遭受退化威脅。
面對地球眾多的環境問題,我們多麼希望這些公約能夠展現全球面對環境問題的行動力與協調性,協助推動諸如國家計畫、立法和監測等行動,並強化國際的跨境合作。很不幸的是,這些重要公約的談判結果均未能就一些關鍵問題達成協議,特別是資金問題,使環保界大為失望,也質疑以聯合國為談判平台解決世界環境問題的能力,認為已經要根本革新過去舊有的方式,另行找一條更高效、更快速的途徑來落實環境公約。
氣候聽證會難有作為
今年還有一個在環境方面的里程碑,就是國際法院於本月2~13日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聽證會,討論了各國根據國際法因應氣候變化的義務。這是源自於去年三月29日由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一項決議而進行的法律行動,有96 個國家和 11 個區域組織根據國際法就“各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義務 ”在聽證會上表達了意見,預計國際法院將在明年就各國因應氣候危機的責任問題發佈諮詢的意見。
對於小島嶼國家和脆弱社區來說,氣候變化以及國際社會所採取的行動關係到他們的生死存亡。然而,國際法院的諮詢意見僅具道義影響力,並沒有法律約束力,這是弱國最深沉的悲哀,我們要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