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地球日省思自我拯救的行動

醒報編輯部 2025/04/17 11:32 點閱 721 次
智利鋰礦的瘋狂抽取導致了阿塔卡馬鹽湖的生態枯竭。(網路截圖)
智利鋰礦的瘋狂抽取導致了阿塔卡馬鹽湖的生態枯竭。(網路截圖)

1970年4月22日,兩千萬美國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工業汙染對自然生態的蹂躪,這場史無前例的環保運動催生了美國環保事業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也帶動了世界的環境保護意識,衍生出一年一度全球性的地球環境紀念節日。

五十五年後的今天,當世界各國再次點亮象徵希望的綠色燈光,地球的脈搏卻在人類文明的摧殘下愈發微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3年的報告就指出,全球生態系統已逼近九大臨界點,從熱帶亞馬遜雨林的退化到北極永久凍土層的消融,這些不可逆轉的變化正將人類推向未知的深淵。

多重危機交織的生態網

全球平均氣溫在2024年比工業化前上升了1.55°C,今年四月12日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已突破430ppm,同時間中國大陸中央氣象臺發佈罕見的強降雨(雪)、大風、沙塵暴等多項重大氣象災害警報,印度及巴基斯坦正經歷近50°C的熱浪;這些猶如科幻災難片的場景,卻是每日新聞的現實切片,毫不留情的反映出氣候暖化加速的影響。

世界自然基金會2024年版《地球生命力報告》揭露,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族群量平均減少了73%,最主要威脅來自人類過度的耗用地球資源,引發了棲息地退化及喪失、物種入侵、疾病與汙染、以及氣候變遷,物種快速的滅絕猶如生物多樣性的斷崖,其骨牌效應正在改寫生命之樹的基因圖譜。

更嚴重的是,每年超過1千萬噸的塑膠廢棄物注入海洋,不但汙染海洋及食物鏈,分解的塑膠微粒已入侵人體胎盤與南極企鵝內臟,奈米級塑膠顆粒甚至能穿透血管及腦部組織,成為現代生態的無聲殺手。

文明的結構性矛盾

地球日活動在發軔之初,完全沒有料到全球化的經濟規模不住翻倍的成長。儘管再生能源的占比開始突破30%,但全球化石燃料的補貼在2022年仍達7兆美元;數位化轉型更催生新的「雲端汙染」,全球數據中心65%的耗電量居然來自極汙染的煤炭能源。

成長迷思下的資源掠奪也讓人觸目驚心,如今普及全球的智慧型手機供應鏈每年消耗10萬噸鈷礦;另一方面,智利鋰礦的瘋狂抽取導致了阿塔卡馬鹽湖的生態枯竭;新自由主義將自然資本折算成資產負債表的數字遊戲,亞馬遜每分鐘消失足球場面積的雨林,在跨國企業報表中,不過是季度營收的小數進位。

氣候談判代表如今承認,《巴黎氣候協定》的溫控目標在現行減排承諾下將升溫至3°C;氣候資金的缺口每年達5,000億美元;多邊主義的裂痕,讓格陵蘭融冰成為地緣政治的籌碼;南太平洋島國的沉沒危機,淪為大國角力的背景音樂;這些都是當代的結構性困境。

環境行動可自我拯救

回看世界的現況,美國的川普政府正揮舞關稅大棒恫嚇各國,並再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凍結國際發展的援助,將狹隘的國內利益置於一切之上,完全忽視對其他國家的尊重、義務和歷史責任,成為對地球環境最大的破壞者,有如北歐神話中,啃噬世界樹的毒龍尼德霍格(Nidhogg),這真是歷史最可怕的反諷。

站在第六次大滅絕的懸崖邊,今年的地球日當然不該是一個年度的懺悔儀式,而是要繼續堅持生態拯救的團結行動,在每個消費選擇、每次政策監督、每場環境爭戰中,播下新文明形態的種子。畢竟,拯救地球的最終答案,不在火星殖民藍圖裡,而在我們重新學會與萬物共存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