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劉哲岳台北報導】選前一個月,各大媒體、政黨、社團都發表了許多選舉民調數據,由於各單位本身具有藍、綠色彩,令人質疑這民調是否成了操作民意的工具。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施正鋒表示,各政黨給民眾看的都是具有目的性,如打信心牌或危機牌。中山大學政治所教授廖達琪亦提醒民眾,如果民調沒有公布調查題目、拒訪數量、樣本人數等,那就不可信。
施正鋒指出,民調會有機構效應,在初選時,受訪民眾可能會因為民調機構本身立場而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向,造成拒訪率偏高或是誤導。政大國關中心歐美所研究員嚴震生則認為,若真要談論民調的真實性,必須是有長期研究調查的,能透過過往數據分析走勢,否則在選舉前突然出現的單一民調結果,都很可能是政治操作。
行動世代室話調查難
嚴震生指出,在行動電話普及的年代,自己身邊有很多年輕朋友,沒有住在家中、也沒申辦室話,但室話調查需要有各年齡層及性別等調查資源,在找不到年輕人的情況下,數據比例一定會產生問題。尤其住在家中的年輕人無法代表住在外面的年輕人,因為在意識形態上,住家裡的年輕人可能會較為保守並受到父母影響。
嚴震生認為若要準確且有公信力的民調數據,需透過手機進行調查,但這太耗費金錢與時間,且會有隱私權、及手機號碼沒有系統無法確認地點等缺點,因此只適合進行全國性大選,如公投、總統選舉。
廖達琪表示,現今大多民調機構是使用室話,因為室話是目前唯一具有母體清冊、系統性的工具,雖然有些公司、機構開始透過網路及手機作多重調查,但目前手機號碼並沒有母體清冊,其統計困難重重,如何去做隨機抽樣是個大問題。
調查公信力 專家:看看就好
她並指出,目前大多民調只能做為參考,因為民調是需要看長期的數據走勢,無法透過單一調查而下結論。且各個調查機構所調查的問題內容及方式,更是一大學問,因此要判斷調查結果是否具有公信力時,須了解他的抽樣方式、題目是否有誘導性、提問時的順序、一題多問等情形。廖達琪強調,若是只有公布調查結果,那民調數據絕對沒有可信度。
施正鋒則表示,「有效樣本」關乎著民調數據的可信度,但在市內電話調查效益大幅降低後,卻還有很高的「有效樣本」比例,市面上有許多公關公司魚目混珠,數據可信度已不是重點,只要委託人需要,隨時都能修改,因此市面標榜的高「有效樣本」不但可信度可能不高,甚至有作假的疑慮。對此施正鋒無奈地說,有政黨背景的民調大家看看就好。